南京“稳企十条”惠及企业约12万家,直接受益72亿元;苏州发放稳岗返还先行兑现资金近7亿元……近日,从省级层面到各设区市,一系列力度大、措施实、含金量高的惠企政策接连出台,为企业复工复产送来“真金白银”。
这一系列惠企政策效果显著。截至3月底,江苏各设区市已全面复工,规模以上企业复工数量超过4.5万家,平均复工率达99.7%。但也要看到,99.7%的企业复工率并不等于99.7%的达产率,同时,江苏企业数量众多,0.3%的缺口计算下来也不是小数。企业面临的难题,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既有现实问题,也有长远问题;既有显性问题,也有隐性问题。如何将惠企政策惠到实处、惠到要害、惠到根本,还得因企制宜、靶向施策。
要最大化发挥政策驱动效应,就需要加强对不同问题和相应对策的研究。比如,对于疫情期间人员、物流不畅等影响企业生产运营和产能恢复的问题,可在特殊时期采取创新方式,助企业渡过难关。全球疫情蔓延态势对江苏较为依赖出口的外贸企业造成明显冲击,同时也增加了产业链的不稳定性,对于此类问题,就要在“减担子”的基础上考虑“增内需”。很多体量小、抵御流动性风险弱的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痛点就是资金“梗阻”,但实际上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长期以来的短板,疫情只不过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对于这类问题,就要侧重于常态化长效化的制度性安排。
扶助企业复工、促进经济回暖,看数字更要看实效。包括惠企政策、引才政策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举措能否落地、成效如何,是检验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治理能力的又一场“大考”。在这个过程中,决策和执行部门应不拘泥于形式、不局限于眼前,该“输血”的“输血”,要“通路”的“通路”,能“架桥”的“架桥”。既要“救急”,解决企业在特殊时期的特殊困难,让政策效力顺利传达到每个企业的“神经末梢”,提升企业获得感;又要“惠本”,发挥政策的协同和杠杆功能,加大政策落实和要素保障力度,兼顾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整体性需求,为企业和行业的提质增效提供制度化支撑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有效有力的外部政策供给,是帮助企业恢复元气、增强信心的重要“催化剂”。从深层来说,企业要想真正走出困境,起关键主导作用的仍是其内生动力和活力。常态化防控形势给一些行业带来全新的机遇和增长点,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生态,让人深刻领略到数字化的强大发展潜力。这也启示更多企业,当以政策为契机,依靠技术赋能,加快转型升级速度和力度,走出一条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道路。如此,稳企惠企、全力以“复”的政策预期才能更加可期。(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