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联合发文,暂停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场招聘活动,鼓励高校和用人单位利用互联网进行供需对接,实行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网上报到。“云招聘”迅速成为今年春招的主流。
“云招聘”成本低、效率高,用人企业的参与意愿很高。以南京林业大学举办的春季首场网络招聘会为例,共吸引了537家企业参会,提供就业职位44000余个,平均为每个毕业生提供5个可选的就业岗位。“云招聘”实现了企业“云”端招聘、应聘者“宅”家求职,成为稳定就业的好帮手。
“云招聘”虽好,但一些企业不能熟练运用,让不少求职者感到陌生与顾虑。例如,有企业反映线上面试成本低,offer拒绝率反而比往年高了很多;有求职者认为不能去企业办公现场进行面试,也就不能直观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和实力,总觉得不放心。其实,无论是传统的招聘会也好,创新的“云招聘”形式也罢,本质都是促进岗位供求双方的互相了解与认可,核心在于信息的充分沟通与匹配。说到底,“云招聘”只是一种手段,企业要想“云聚人才”,求职者要想“云中展翅”,还需要多花功夫和心思,让始于“云端”的招聘最终落地。
企业越积极主动,“云招聘”落地就越稳。新的招聘形式更是一种新的挑战,如何用这种方式遴选出所需的人才,是管理者和人力资源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考题。企业应研究判断“云招聘”的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地补上短板。例如,候选者的求职意愿是否强烈是企业一贯的考察重点,以防止offer被拒或入职不稳定。传统面试中,求职者来到现场本身就是诚意的表示,而线上面试的成本很低,这就需要企业单独设置考察环节,以提前电话沟通等形式确保进入面试环节者的求职意愿。再如,一些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岗位往往会有笔试环节,组织线上笔试要兼顾到专业性和考试纪律。此外,企业还应认识到求职是一种双向选择,不妨开展一些“云参观”“云考察”活动,帮助求职者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提升匹配效率。
求职者越准备充分,“云求职”落地就越快。有的求职者有“镜头尴尬症”,不知在网络面试中该如何着装、言谈。家里是不是太乱?镜头中自己会不会变形?打消这种种顾虑,求职者还需要学一学“镜头展示”这门课。高校不妨录制一些“云课程”,指导帮助毕业生们在镜头前脱颖而出;求职者们也可以通过对镜说话、互助模拟等办法,习惯这种新的求职方式。求职者对“云招聘”中难以展示、难以了解的信息,应充分沟通与表达,提升信息交流的成效。此外,求职者也应对自己的求职意愿进行准确评估,在“撒网”和“钓鱼”中作出平衡,切莫因为“云招聘”的高效与低成本进行违背求职意愿的应聘。
“云招聘”同样也是新起点。新的招聘方式贴合年轻求职者的习惯,疫情结束后也必将在未来的人力资源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一些传统招聘网站在“云招聘”热潮中没能紧跟,一些地方的思维转换还不够快,政府、企业、高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各方都应多关注“云招聘”新风向,为稳就业提供更多技术支持。(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