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地评线】紫金e评:在抗疫“两难”抉择中提升治理能力
2020-02-14 08:2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苏音  
1
听新闻

当疫情防控阻击战到了最吃劲的时候,一些“两难”问题开始显现出来。企业能不能复工,小区要不要封闭,地铁可不可开行……面对这些“两难”,如何作出正确选择,影响抗疫成效,也考验治理能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12日召开会议特别强调,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

疫情防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之所以称为“两难”,就是因为,我们所作出的选择,不可能“鱼和熊掌兼得”。比如封闭小区,可以有效防止疫情扩散,但必然会给居民出入带来麻烦。对公共交通的管制也是如此,管制之后地铁班次少了,交叉感染的几率降低了,但百姓出行也不方便了。

抗疫中的“两难”抉择,就如同一张试纸,“试”出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也“试”出了治理能力的优劣。回答“两难”问题,既不能简单地说“是”,也不能简单地说“否”。比如面对复工潮,既不能用“一律不准”“一律劝返”关上城市的大门,也不能“热情拥抱”“热烈欢迎”毫无防备地洞开大门。比如对城市公共交通,既不能一停了之,也不能一开任之。

必须看到,能否打赢疫情阻击战,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我们能不能解决这些“两难”问题。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解决这些“两难”问题的过程,也恰恰是考验、提升治理能力的过程。

解好“两难”答题,提升治理能力,必须明确“人民利益至上”的坐标系。“两难”面前,什么可以做,哪些需优先?答案是人民利益为重,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在紧要的关头、抉择的时刻,不能犯本位主义的错误,把地方的利益、部门的利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正因为如此,中央强调,要为口罩、医用防护服生产企业开工“开绿灯”,为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供应开辟“绿色通道”。强调要实事求是做好防控工作,对偏颇和极端做法要及时纠正,不搞简单化一关了之、一停了之,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解好“两难”答题,提升治理能力,必须把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我们看到,战疫情,正是依靠群防群治才铸就了铜墙铁壁。无论是来自基层的“36计”,还是来自企业的“黑科技”,都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只要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了,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解好“两难”答题,提升治理能力,必须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法治是最可依赖的利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最近,中央有关部门,浙江、江苏等省人大,都不断出台相关规定、决定,围绕疫情防控矛盾焦点进行制度设计,为政府紧急采取“非常之举”授权,为处置比较突出的违法行为立规,为动员全社会参与抗疫阻击战提供了法律依据。(苏音)

标签:
责编:袁中江 袁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