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推出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新”行动,苏州打造“姑苏八点半”品牌繁荣夜间经济,无锡实施“无难事、悉心办”方案优化营商环境……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一系列力度大、覆盖广、针对性强的改革举措正在有序推进,为江苏经济社会复苏保驾护航。
显然,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影响和不确定性风险仍在持续。一季度江苏GDP同比下降5%,应该说降幅尚在预期之中,但经济指标的止跌回升和经济运行的回暖复苏,并不会“顺其自然”自动实现。江苏是外贸大省,面对全球疫情蔓延导致的外需萎缩,面对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挑战,如何尽快解决复工复产遭遇的难点堵点,推进生产秩序全面恢复?如何最大程度扩大内需、激活增长的内生动力?回想年前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省委主要领导曾强调,要变“发展的堵点”为“改革的亮点”,对照当前形势,颇具预见性。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可以说,改革,也只有改革,才能带领我们走出逆境、寻求突破,释放发展的潜力和动能。
事实上,疫情之于改革,并非全是“负变量”。“智者虑事,虽处利地,必思所以害;虽处害地,必思所以利”。危与机、时与势,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疫情“黑天鹅”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突袭而来,以前所未有的破坏性对改革形成倒逼之力,改革的急迫性、必要性和难度更甚于以往;另一方面,发展的阵痛期,往往就是改革的良机,这是社会和历史发展自身的辩证法。新老问题交织叠加,势必对改革的力度和效能提出新的要求,催生和激发新的增长点,为未来发展带来广阔空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可以说,谁把握住这个关键“窗口期”,谁就能够赢得发展“主动权”,也就稳住了经济发展的“基本盘”。
危中寻机、化危为机,需要担当和勇气,更需要智慧和耐心。在当前形势下,改革要注重找准突破口,抓住关键的、突出的、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不能大水漫灌、平均用力。比如,对江苏来说,在稳定民生中实现“六保”,就要抓好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比如,扩大内需要重点支持部分外贸产能转向国内市场,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还要调动社会资本和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加大对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项目的支持力度。果断确定改革重点领域,形成强力而实质性的突破,是最能发挥治理能动性的表现,也是“四两拨千斤”的改革精髓所在。
变局之下,信心尤胜良药。过去20年里,我们经受住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在改革和转型中实现稳增长、扩内需有了更多深切的感受,也为处理重大危机积累了信心和经验。稳中求变,变中求新,以破解发展“堵点”点亮改革“亮点”,既要顺势而为,也要逆势而上;既要“亮”在痛处,又要“亮”在实处。依托世界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和十四亿人口基数的市场空间,抓好抓紧改革这个对冲疫情的“最大变量”,将会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信心和活力,为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强劲动力。(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