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就做好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部署安排。
同一天,省内各大高校至少有20场关于招聘就业的线上宣讲会。南京市人社部门还专门邀请就业专家就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大学生如何提升职场竞争力进行宣讲。
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了大学生就业。为拓展就业渠道,近几个月来,从中央到地方可谓动足了脑筋——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普通高校专升本的规模,健全大学生参军入伍激励政策,给招用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发就业补贴,扩大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大学生招聘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等。
除了政策倾斜,相关部门还深度挖潜,为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寻找岗位。从3月20日开始,江苏省人社厅举办“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力争在毕业生离校前组织不少于10万家企业参加活动,采集100万个以上优质岗位,至今已提供招聘岗位超过90万人次。来自江苏高校毕业生智慧就业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用人单位在该平台上共发布招聘岗位需求81.9万个。而今年江苏高校的毕业生人数是58.4万人。
应该说,市场上的就业岗位还是有的,只是一些岗位与毕业生的专业不匹配,还有一些岗位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这里有长期存在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部分毕业生的慢就业思维影响了及时就业。去年,笔者一个朋友的孩子考研失利,一心想继续深造的他拒绝就业,选择宅家再次备考。遗憾的是,今年考研还是失利。失望之余不得不匆忙求职,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在求职市场四处碰壁。
还有一些毕业生在找工作之前会设定地区、行业、薪酬等“就业门槛”——一旦低于这个预期门槛,便不愿委屈自己。“你不试试,怎么知道岗位是不是适合你呢?”估计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指导课上都听到过老师们类似的建议,但一旦具体到自己的工作选择上,为了所谓的体面就业,往往就放弃了门槛下的就业机会。眼下,不少中小企业对大学生求贤若渴而不得,就是一个明证。
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刚性化的时间节点。随着7月份离校,用人单位对新一届毕业生的招聘也将随之开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说,校招中,应届毕业生的吸引力要高于往届生。因此,与其挑挑拣拣,何不调整预期,先找个工作干起来?毕竟,有了工作经历,也就增加了未来择业的底气。(黄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