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暑期游学:是学玩合一还是坑钱?
2017-08-16 17:0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综合  
1
听新闻

  正值暑期,伴随着留学热和海外游的升温,不少家长选择让孩子趁着暑假出国游学,借以体验世界文化、开阔个人眼界、丰富成长经历。有些家长认为送孩子出去长见识,花多少钱都值。但也有些人认为这是盲目跟风,应该理性选择。这样的海外游学是否必要?媒体和网友各抒己见!

  出境游学,只游不学真急人

  “游”大于“学”,出境游学成了旅游项目一个昂贵的“变体”。山东济南的公务员韩春去年给女儿报名参加一个海外游学项目。本来全家人对游学充满了期待,想早早做好准备。几次给旅行社打电话,询问注意事项,旅行社以项目很成熟、请放心等待为由,一直拖延。“孩子出去一次也不容易,希望提前了解游学目的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历史。”韩春说,但旅行社没做此方面的指导和安排,每次打电话给他们,也问不到什么相关信息,让人抓不到头绪。》》详细

  家长趋之若鹜大方买单图什么

  游是游矣,学则未必。不过,依据著名的抹稀泥式解决问题的思路——“来都来了”,钱都交了,就混着走下去吧。更何况,隔壁张三李四家的孩子都“游学”了,自家不去,以后怎么在社区小公园里抛头露面?班里Tony、Sandy等同学的爹妈都在群里发了游学照,谁能甘心或者忍心让自己家的孩子永远处在鄙视链的最低端?国人攀比之风无孔不入,尤其是在“为了孩子”的大前提下,花少了父母自己那关就过不去,明知是当冤大头,也得乖乖掏腰包。当然,不可否认,也的确有真是去“学”,而且学得严谨深入的。研究问题的同时,我们亦不能抹杀掉行业正能量的存在。》》详细

  对于出国游学 有人为见识有人拼面子

  某公司游学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暑期游学项目多数已经发团,还有一些安排在8月中旬的项目尚未发团。每个游学项目的名额早已满员,美国、英国等热门线路在暑期前就已报满。“现在家长都对国际化教育很重视,几万元的出国游学项目很多。中小学生外出游学的比例最高,已报名的游学项目中,超过一半为中小学生游学项目。”即便如此火爆,郑州某机构游学项目经理曹女士也坦言,不少家长前来咨询时,都表示价格很贵,但最终仍一掷千金给孩子报名。》》详细

1号“坑”

  目前的海外游学包含三种类型:第一是学校组织的游学,很多情况下这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部分;第二是校外机构或者旅行社举办的游学活动,但是由学校、老师来招募学生参加;第三种则是校外机构组织的游学活动,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属于纯商业性质的游学。其中,“坑”最多的就是第二种。很多游学机构都热衷与学校开展合作,以学校的名义进行游学夏令营等活动的招生,因为班主任在家长眼里可信度更高,也是家长愿意讨好的对象。但是,过分“依赖”学校的招生方式,导致海外游学经营过程中出现潜规则。国内某大型留学机构负责人曾透露,如果学校参与其中,则存在两种操作方式:一是学校教师会有一定的现金回馈;二是每10个人左右报名,机构就会提供一个老师免费出游的名额。

2号“坑”

  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坑”。一些游学机构在师资选拔、培训等方面欠缺考虑,老师素质参差不齐,师生比严重失衡,甚至出现过一名老师负责三五十名学生的情况,学生的人身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而在游学夏令营相对成熟的美国,参加离家寄宿的游学夏令营一般要年满12岁,否则需要带一名家长。游学夏令营的带队教师要参加相关资质培训并持证上岗。

3号“坑”

  海外游学的另一个“坑”则是游而不学。2012年《经济参考报》曾报道,一家游学机构推出的38800元的游学线路,明确将“两晚入住赌城拉斯维加斯”列入行程,并安排“途经大型直营购物中心,可以采购世界名牌商品”。有参加过海外游学的学生曾说,所谓的“名校课程体验”“名校师生交流”等,也就是互相自我介绍一下以及听对方讲讲校史。旅行社能否满足学生游学中“学”的诉求,还有待观察。

  沾染铜臭的游学背离初衷

  公立学校热衷于推出高价游学,其根本目的和开办高价课外辅导班、培训班一样,就是为了多收费。学校本来是教书育人的场所,结果推出的游学项目竟然比开门做生意的旅行社还“高出不少”,让学生和家长情何以堪?更值得人们思考的是,应该如何遏制公立学校的逐利冲动?》》详细 

人民日报: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
    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意识尚不能胜任独自游学的要求,如果家长或组织者缺乏相应的引导,很容易变成“到此一游”,甚至助长了孩子之间的攀比现象。因此,作为家长,对待海外游学应量力而行,兼顾自身情况和实际效果,并正确引导,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帮助他们把所学所看应用于生活与学习,这远比游学本身更重要。》》详细 
光明日报:给暑期旅游攀比降降温
    旅游时,为了达到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目的,家长可以带孩子去课本上学过的地方或者将要学习的地方游历,增加孩子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孩子也可以尝试参与制作旅行攻略,和家人一起准备出行的必需品甚至一起制定旅行路线,以增加参与感。在旅途中,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环保意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详细 
经济日报:假期游学热需要冷思考
    游学华而不实,不如不游。话虽如此,不少家长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影响,还在为不能让孩子暑期游学深感愧疚。难道孩子不能游学,就没有办法增长见识吗?其实不然,在笔者看来,要学到知识、增加阅历,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并非只有游学一条路,多读书、到农村体验生活也是不错的选择,对孩子心智的成长也很有好处。》》详细

 

家长为何对天价海外游学夏令营趋之若鹜?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学校和教师扮演的是极不光彩的专门拉人头的“皮条客”角色。学校利用寒暑假将手中的“生源”变成了可供赚钱的“客源”,与社会上的游学机构狼狈为奸,通过海外游学牟利,一些游学机构坦言,组织这些项目,学校能从每个学生的花费上得到的提成通常在5%-7%之间,而带队老师获得免费出境的机会,也成为游学项目的一个潜规则。 》》详细 
假期里花大钱送孩子出国游学值不值?
    当然我认为对于假期里出国游学这件事应该持开放的态度。家长们都希望孩子拥有国际化视野,能够赢在起跑线上,但也要因人而异,不宜过早,小时候先带孩子游览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等孩子长大一些,有了基本的自我价值 观和自学能力再出国也不晚。》》详细 
“海外游学”当适度而为
    信息时代,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信息沟通无界,“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早就过时了。如何做到理性游学,值得留学生及其家长反思:何为游学,何时游学,何地游学,游学何为,以及是否需要海外游学?眼下,海外游学市场乱象丛生,游学价格与价值极不对等,海外游学并非想象的那般美好,倘若“游”大于“学”,甚至只“游”不“学”,不游也罢》》详细 

 

“月薪三万撑不起暑假”不过是教育炫富

   对于政府应该保障的公共基础教育,由于不均衡而导致家长的择校、暗中使劲,并由此带来的家庭教育支出增加,这需要政府部门解决;但对于月薪三万还不能支撑孩子过暑假这样的问题,那需要家长自身多思考——这样的支出是否合适?》》详细

攀比式暑期游反而会窄化孩子的视野

   扩展孩子视野,增加社会认知,乃至提升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来看,在家门口的一次卖报行为,也许比暑期游更能锻炼孩子。当然,这样说并非否认暑期游的意义,只是要说明,如果只是在攀比的大环境下选择暑期游,那么,孩子的竞争方向过于单一,最后一定会沦为“烧钱”比拼。》》详细 
海外游学虽好,但不应盲目攀比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家庭也各有各的教育方式。海外游学虽好,但目前还没必要提升到“标配”的高度上。有钱大可以任性,荷包不够鼓的也有替代选项,其实不必焦虑。无论是社会学实验还是过来人的经验,都证明教育最关键的还是言传身教。家长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砸钱,而是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详细

低龄化游学,不过到此一游

    游学低龄化的背后,也折射了国内家长的焦虑感。由于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到时候考不上名校,所以不得不早作打算。这一方面反映出国内教育均衡化与多元化的步伐仍然不够快,难以满足家长们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外教育在不少方面仍然有吸引国内家长的地方。》》详细 
低龄游学:安全比学习更重要
    有家长陪同的游学,除了领队的讲解,还有家长的辅助讲解,估计“学”的效果会好些。没有家长陪同只有孩子参加的团队,不只是“学”的效果更不好把握,甚至“游”的效果也不好把握,其实更应关注的是孩子的安全。实际操作中,也不是没有出现安全事故的案例。毕竟,小学生年龄段以下的孩子,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都有欠缺。》》详细 

 



不能靠“限客令”给“游学热”降温
    游学项目“游而不学”,不仅违背了《意见》初衷,且掺杂了复杂利益后扭曲了学校和老师的应有职责,教育部门理应作出及时必要的指导和干预。顺带说一句,既然把游学当成一种体验式教育,其实最好的体验式教育就是身体力行,家长们平时多做表率,多鼓励子女深度参与一些社会公益和实践活动,远比各式“走马观花”来得实在。》》详细

海外游学热背后是怎样的灰色利益链

   跟风的背后,学校恐怕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有记者调查北京的海外游学市场发现,很多游学机构与学校之间形成了一条潜在利益链条,很多公立学校都组织了暑期海外游学活动。学校之所以热衷于组织海外游学活动,一个原因是“学校从每个学生的花费上得到的提成通常在5%~7%之间,而带队老师获得免费出境的机会,也成为游学项目的一个潜规则”。》》详细

海外游学低龄化,呼吁监管常态化

    针对游学纠纷频发的现状,规范海外游学势在必行。旅游部门要会同教育、公安、消协等部门共同制定关于游学的市场规则、操作规范、准入标准,将游学市场纳入严格的监管范畴,厘清相关机构的行业标准及法律责任,严厉查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规行为,为海外游学的学生们提供安全保障、质量保障。》》详细

名不副实的国际游学亟待整顿

    学校借助国际游学盈利的行为更应该严厉禁止、严厉处罚。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建立更加明确具体的规范性指南,坚决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让研学旅行的线路、目标、费用等事项公开透明,经得起监督和质疑。》》详细

斩断海外游学“向钱看”的利益链

    永远都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一旦初心出了问题,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效果。有关方面在鼓励海外游学的同时,也要确保“非营利”落到实处。媒体报道的回扣和潜规则问题,更是必须受到查处,斩断背后的利益链条。只有这样,才能让海外游学沿着正确轨道前行。》》详细
  
 

“海外游学”当适度而为

    信息时代,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信息沟通无界,“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早就过时了。如何做到理性游学,值得留学生及其家长反思:何为游学,何时游学,何地游学,游学何为,以及是否需要海外游学?眼下,海外游学市场乱象丛生,游学价格与价值极不对等,海外游学并非想象的那般美好,倘若“游”大于“学”,甚至只“游”不“学”,不游也罢》》详细

别让“海外游学”成了少数人的“盛宴”

    纵然一些地方、学校,觉得国内资源有限,需要延伸到海外,家长也愿为此投资,可以。但首先,其必要性在哪里,游学、教育价值能否体现等关键要素要理清,否则就不应盲目组织。其次,除了要防止“游而不学”,更得防止有人借此做手脚玩猫腻,要斩断其中的利益链,绝不能让“海外游学”成了少数人的“盛宴”。》》详细

不必把海外游学炒成教育“刚需”

    正如媒体报道指出的,教育部门推动的 “研学旅行”并非特指“出国游学”,而是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其中措辞也并非重点偏向留学,而是指出“结合当地实际”,“研学旅行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实地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在国内其实也可以游学,家长没必要对海外游学“高看一眼”。》》详细

沾染铜臭的游学背离初衷

    与公立学校类似的,还有公立医院。“以药养医”“以检养医”向来为人们所诟病,有的公立医院医护人员从患者身上看到的不是病痛,而是商机。之所以某些公共服务机构产生较强的逐利冲动,人们对此却毫无办法只能忍痛挨宰,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公共服务机构一定程度上处于垄断地位,并且陷入行政化泥潭缺乏监督制约机制。》》详细

游学精髓就在知行合一

    从目前来看,游学传统的回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扩大了见闻,磨炼了意志,陶冶了情操,值得大力推广。但目前也有些游学掺杂了一些别的因素。比如有些融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游学逐渐变成商人赚钱的一种手段。》》详细

 

结束语:现在的游学市场蒸蒸日上。国内高中、世界名校、教育部有关部门、旅行社都是其中的推手,来自于望子成龙家长的利润也非常可观。由于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常有鱼目混珠的游学中介混入其中,打出的广告和大公司并无二致,但真正参与之后就会发现本质区别。这一行利润巨大,门槛极低,只要认识海外华人旅行社,国内宣传方,可以联系到接车师傅,基本就可以成团。现阶段靠法律和政策来规范这个初期市场并不现实,希望大家擦亮慧眼,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