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家长为何对天价海外游学夏令营趋之若鹜?
2017-08-15 10:3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暑假过半,在夏令营市场上,短期海外游学夏令营十分火热。十余天的游学,价格动辄数万,由于是学校组织,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长自然趋之若鹜,也有不少家境一般的家长,为了孩子融入集体,也咬着牙勉为其难。根据《2016年国际游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国际游学每年以20%以上速度增长,国际游学逐渐成为家长对孩子的刚性教育投资。(814日《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针对中小学生的短期海外游学夏令营十分火爆,尽管价格动辄数万,可还是“引无数家长掏腰包”。学校和游学机构之间存在返点利益链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家长也未必真的傻得对学校从中牟利那点事毫不知情。那么,明知海外游学存在巨大猫腻,家长为什么还趋之若鹜为孩子报名呢? 

  首先,活动由学校组织,与社会上的旅行社相比,学校和教师在家长心目中有着更高的可信度,加之每次海外游学活动,学校都“高度重视”,派出教师随团出游,有学校教师参与的游学活动,家长更放心。虽然家长对随行教师费用由全体学生买单的做法也心知肚明,但在家长看来,人家教师毕竟为孩子游学承担着许多责任,家长集体为几个教师买单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海外游学比起国内游学更具有吸引力。国内的名山大川固然值得一游,但海外的异域风光不是想看就能看的,加之游学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纯粹的留学,它贯穿了语言学习和参观游览,为了能够吸引和说服更多家长为孩子“掏腰包”报名,游学机构还会以戏剧、NASA航天、艺术、体育、航海等做噱头。如有的游学机构打出如与美国航天局NASA合办的14天航天主题游学夏令营,费用更是达到了4万元/人,具体项目听起来也十分诱人:全英文封闭式太空营、航空营训练,月球漫步、超重力体验,甚至还有为中国学生定制的训练教材,并声称均按照美国教育标准设计。对于许多家长而言,只要能让孩子开眼界、长知识,花再多的钱都值。 

  再次,强烈的攀比意识催生家长非理性投资行为。当孩子回家向家长报告学校寒暑假组织的海外游学活动后,家长与家长之间就开始互相攀比。有的家长以为,班上经济条件不如自己的家庭都踊跃报名参加了,自己怎么可以掉链子,让孩子在同学面前矮人一截?如果孩子的班主任在班上动员了,别人家都报了名,自己不报名,会不会影响孩子孩子在班主任心目中的印象?再说两三万,谁花不起?不排除少数工薪阶层家长为了自己和孩子的面子打肿脸充胖子而勉强报名。 

  游学机构和学校正是研究透了家长的这些心理,才联手以海外游学为名顺顺利利做成一单又一单的生意。 

  报道中提到,学校牵头组织的这些以暑假游学项目为名的项目价格一般在3-4万之间,时间在1015天之间。远远高出同时段、同时长且行程类似的普通旅行社报价,如某中学组织的14日美国东海岸高校游学项目,花费是32800元人民币,而普通旅行社报价则多维持在两万出头,中间差出了一万元人民币。这多出的一万多元,则以游学机构打出的五花八门的主题游学形式出现。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学校和教师扮演的是极不光彩的专门拉人头的“皮条客”角色。学校利用寒暑假将手中的“生源”变成了可供赚钱的“客源”,与社会上的游学机构狼狈为奸,通过海外游学牟利,一些游学机构坦言,组织这些项目,学校能从每个学生的花费上得到的提成通常在5%7%之间,而带队老师获得免费出境的机会,也成为游学项目的一个潜规则。 

  笔者以为,面对这一有损教育整体形象、有伤师德师风的行为,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听之任之,不闻不问。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第四条第八款明确规定:教师组织或者参与针对学生的经营性活动,或者强制学生订购教辅资料、报刊等谋取利益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处分。报道中说,游学机构以“人头”7%向学校返点,一个学生返三四千是行规,试问学校从每个学生人头上赚的三四千元最终流向哪里?一个学生三四千,十个学生三四万,一百个学生三四十万,这些钱是进了学校小金库,还是进了少数领导和教师的腰包?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对此进行专项检查,涉嫌违规的,应立即予以纠正,涉嫌违法犯罪的,应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并出台具体办法规范各类游学、研学活动,确保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在具体执行中不走样。 (维扬书生)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