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紫金e评│千年大运河:美丽江苏的“潜力股”
2017-12-27 18:37:00  来源:紫金山工作室  作者:王震彩  
1
听新闻

  大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中国古代3项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大运河2014年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江苏是大运河的发祥地,大运河流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宿迁、徐州8市,给沿线带来文明、富庶、历史和文化。十九大召开,给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带来新机遇,全省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领先全国的良好态势,以“三大长廊”为抓手,向着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地标性工程的目标进发。

  生态长廊,大运河的生命。在求生存到求生态、求温饱到求环保的背景下,助力“生态运河”,对其进行活态保护,是后申遗时代必须突出的重点。推动江淮生态大走廊规划建设,以运河为主干线,以扬州、淮安、宿迁和徐州等沿河城市为规划范围。在坚持保护优先、生态引领的前提下,打造世界跨流域生态廊道建设样板区和淮河流域东部生态屏障,堪称大手笔。专家学者投身大运河遗产资源调查及技术研究,为实施抢救、修缮、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在保护运河旁古建筑原有砖木结构的基础上,运用新科技、结合新材料提升改造,既保有古建筑的完整性、真实性,又让原住民能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疏浚畅通水网,保护修复湿地,配备沿河步道、亲水平台、廊架亭台,充分利用运河文化和景观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运河公园、生态走廊,让大运河真正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共建共享之河”,生态惠民福祉。

  文化长廊,大运河的灵魂。江苏在大运河沿线省市中见事早、行动快、力度大,突出文化关键词,以文化的眼光,按照文化规律,统筹推动文保、生态、旅游、水利和城镇建设等,受到关注。吴风汉韵是当之无愧的主流文化。淮安是明清两朝的“天下粮仓”,“漕运”文化是其重要特色,“里运河文化长廊”重现了淮安“运河之都”的记忆;苏州是春秋时吴国都城,运河沿线吴文化遗址俯拾皆是。大运河在江苏串联起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推动大运河文化从“地理空间”走向“文化空间”。保护大运河、传承运河文化不仅政府主动作为,同时还引导民间组织、鼓励群众参与其中。常州运河五号文创街区、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区、宿迁水利遗址公园等,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让灵动的文化长廊串联起沿岸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大运河之水滋养着两岸人们的生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技艺、工艺美术、民俗歌谣、民间文学。坚持文化为魂、推进绿色发展,千年大运河在新时代还将不断焕发出新生机。

  经济长廊,大运河的血脉。“因运而生,因运而盛”,是运河沿线城市的共同传奇。如今,纵贯江苏南北的大运河,又焕发生机和活力,形成了生命力旺盛的沿运河经济带。这条黄金水道依然是运输体系的重要一环,常年有13个省市的2万余艘船舶运输航行,日通行船舶5000至10000艘次,运河货运量占江苏综合运输总量的两成。在繁忙的苏南段,满载的钢材、水泥、油料等大宗货物,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石;内河航运优势、市场竞争效益,让依河而建的数百家工业企业、数十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缀成产业经济带。淮安市凭借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和江淮生态经济区的叠加优势,打造“大运河传统文化习俗+生态旅游”。运河串联起清江大闸、吴公祠、御码头等文化遗存,绘就一幅“水绿相映、城在园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动人画卷,运河经济走廊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日渐突出。

  千年大运河经历了繁荣兴衰,流淌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明。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才能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源远流长,流向远方,流向世界!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