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关注“自掏腰包式扶贫”背后的真问题
2019-02-27 15:5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半月谈”微信公号2月25日消息,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工作人员付出了心血,倾注了感情。记者走访调研了解到,一些扶贫工作人员自掏腰包,资助贫困群众。这种自掏腰包式扶贫会带来哪些效果?需要把握何种尺度?(2月25日《半月谈》)

  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一个不能掉队。为了让父老乡亲们尽快过上好日子,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们付出了很多。近年来,在一些地方的工作实践中,干部“自掏腰包式扶贫”的现象并不鲜见:有的自掏腰包资助孤苦少儿,有的为全镇贫困户儿童捐赠棉鞋100多双,还有的送去电视机、垫付建房款……干部为扶贫自掏腰包,其事可彰,其情可表,但此事还需有度,不宜提倡。

  首先,切莫将美德解读为义务。人人都可做慈善,扶贫干部也不例外。“自掏腰包”只是扶贫干部的个人行为,不管是出于个人的同情心,还是基于岗位职责想更好地做好扶贫相关工作,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扶贫干部都有权支配自身合法财产。“自掏腰包”固然值得称赞,但不掏腰包也绝非“小气”之举。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也难以坚持长久。扶贫工作不是慈善事业,真正的帮助不是拖垮自己,而应是寻求社会兜底保障政策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贫困者,帮助更多的人。

  其次,自掏腰包绝非长久之计。“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取得扶贫的效果,不在于一时,而在于找准穷根,对症施策。实际上,扶贫干部自掏腰包,也反映了基层扶贫任务的艰巨。为了落实扶贫政策,扶贫干部偶尔自己掏钱,对贫困群众给予立解经济困难“及时雨”式的帮助,或许能赢得贫困群众一时的认可和表扬,但同时有可能助长贫困户的依赖和攀比之心,反而易给脱贫攻坚工作拖后腿。只有加大财政对群众的转移支付力度和产业扶持力度,为脱贫提供政策支撑,才能真正为扶贫干部减轻压力。

  此外,别给干部增加额外负担。干部带着感情扶贫,是真扶贫、扶真贫的体现,“自掏腰包”固然有自愿的成分,但又何尝没有点责任与压力下的无奈。在现有的考评导向下,扶贫干部成了弱势一方,并不是一件“正常事”;甚至不排除在某些贫困户眼中,“脱贫”就是干部们的事儿,滋生了贫困户“等靠要”的心理。长此以往,扶贫干部的合法权益和正当收入又如何保障?只有完善了扶贫工作奖励机制,加大对贫困群众自主发展产业的扶持力度,才可能激发脱贫主体的内生动力。

  好政策不养懒人,好帮扶也应把握尺度。对“自掏腰包式扶贫”,表扬需谨慎有度,切莫走调走偏。有关部门在肯定扶贫干部的成绩时,也要防止形式主义扶贫,关注背后折射出的扶贫真问题。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既需要呼唤一大批干部敢作为敢担当,更需要调动起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文心衣)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