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市打造城市硅巷的规划与举措,引发关注。外界由此对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有了更多期待。同样引人关注的是,南京提出,打造城市硅巷要避免“二房东”思维,切实提高集聚能力、招商能力、运营能力、服务能力,提高产出和效益。这一提醒,具有针对性,引人思考。
当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增长动力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为创新驱动,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各地各类高新区、开发区、科创园、产业园以及近来提出的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如雨后春笋,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力带动了区域整体实力的提升。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不少创新载体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商业运作模式不成熟、市场化机制不健全、市场资本未被激活、持续盈利困难的问题,许多以租金作为重要盈利来源。
必须看到,一些名为众创空间,实际类似于联合办公的转租模式——出租运营是较大的收入占比,而对于内容建设,很多众创空间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科技孵化器从物业持有者手中租下办公场所,分散地提供给创业者,这种模式的孵化器远不能满足“双创”所需的各种服务。还有一些老厂房、老校区盘活改造,往往在规划建设后就全权委托第三方运营开发,基本上仅限于“二房东”的办公招商旧模式,放任放权有余、指导服务不足,导致功能弱、效益差、特色不鲜明,难以形成高产出的科技产业增长点。
创新驱动如何走出“二房东”思维,避免简单停留在搭平台、收租金、当甩手掌柜的初级层面?这是必须深思熟虑,谋划设计的大问题。创新载体建设不能满足于装修好、出租了就了事,各级政府要做敢闯敢试、勇于担当的“闯将”和“先锋”,在提供更精准更优质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上不断有新的突破,从而发挥好规划引导、政策支持、服务保障的作用。比如,在相关政策制定中,多了解创业者呼声,从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优化纳税服务、改进税收执法着手,为创新载体争取更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还要配置好基础设施、公共软件等,帮助创业者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再比如,为创新载体与科研机构、高校、律所、行业协会、领军企业、社会团体等机构的对接牵线搭桥,鼓励科研机构的基础设施、科研仪器等面向创新载体开放,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训等,引导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鼓励行业领军企业进驻创新载体,分享经验、提供帮扶等等。
“创新不仅在园区,更在城市社区。”目前,南京城市硅巷建设已经在主城全面启动。有了创业者入驻,创新资源注入,老城空间有了活力,找回了产业动力。事实证明,创新载体只有走出“二房东”思维,才能真正焕发创新活力、产业动力和人才吸引力,最大程度聚合创新资源,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潜能。(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