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文艺批评 不能沦为名利场
2018-09-13 09:3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李小山  
1
听新闻

  李小山

  很多人说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微弱了,这是事实。有一种说法,叫做批评家缺席,但是我却看到批评家满天飞,不光是那些已经占据名望地位的批评家,还有不少陌生面孔的一夜之间冒出的“著名”批评家。这似乎构成了一对令人费解的矛盾:批评家越多,批评的声音越微弱。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经验,这个矛盾以前是、现在是、今后还将是存在的事实。因为说到底,批评的声音与它的存在前提紧密相关,它的介入需要某种必须的现实气氛,如果批评成为独角戏,它的生命便将枯萎,或者变质。没有一个批评家能够取代创作本身,我几年前这么说过,面临这样的存在现状,我觉得无话可说。

  换言之,如果批评变为某种职业化的行当,譬如——类似于推销员、经纪人、广告商所做的那样,那么不管你面对多糟的对象,你的首要任务不是检验和评判,而是死心塌地替它服务,依附于它而不是保持距离给它定位。这种性质,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无原则吹捧,漫无节制的哄抬,根本上说,原因就在这里。我指的是,批评家一旦丧失了对批评声音的垄断,必然地沦落为依附关系,变成无足轻重的配角。

  有一次我对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说,你们节目收罗和推介的艺术家中大部分是蹩脚的、不上谱的,难道你们的视野里就没有一个像像样样的艺术家么?我此间的意思是,对于艺术质量及优劣的无标准的评价,大众传媒的参与或多或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很显然,大众传媒关心的不是艺术本身,不是艺术家的资质水平,而是道听途说,制造新闻效果,制造视听诱惑,它的负面影响与画廊无原则哄抬画家的做法如出一辙。画廊的目的是给它所经营的画家打开销路,为诱使购买者掏腰包,必然地采取胡说八道的吹捧手段,就如我们在许多商品的广告中常见的——产销量全国第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等等。在此我并非贬低传媒和画廊的功用(以我的看法,前者只能起到普及作用,后者只能为艺术进入市场提供适当渠道),我只是指出批评的重要性。任何一个领域,如果不是按专家和内行的意见为准则,却由着一些似懂非懂的、看热闹为主的、有强烈目的性的人说了算,我敢肯定这是一场灾难。事实证明,当下艺术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局面与批评家放弃责任有关,因为人们已经看不到标准,看不到炫目的外表和嘈杂的气氛中谁比谁优秀。

  回顾十多年的历程,曾经有过一些优秀的艺术家作出了功绩,产生过影响力和辐射力。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那种创造的激情和向上的信仰,看到它为后来者铺设的路标。拼拼杀杀的明日黄花纷纷提前退役,剩下一帮后起之秀。一群雄心勃勃的未来的名家好手、包括大批后现代式的个人主义者……批评家必须重新从中挖掘,从中淘金,潜心履行自己的天职。但是问题仍然要回到原有的起点,我们如何批评?如何检验?我本人始终相信,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永远是充满激情的,因为只有激情才会造就想像的空间,才会将想像的空间涂上自己的个人色彩;同时他是永不知足的,不会为一点蝇头小利而沾沾自喜,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除了艺术还是艺术,而艺术不在昨天不在今天,艺术永远是明天的——这便是创造的动力所在,激情的源泉所在。

  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如此难得,除了天生禀赋之外,日积月累,年复一年,长期不懈追寻艺术理想,才能最终真正有所建树。艺术史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现实也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我想,面对如此艰难如此罕见的事实存在,我们还会浪费精力吹捧、美化那些才智平庸的甚至招摇撞骗的所谓“艺术家”吗?

  (作者为著名批评家、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