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黄金周变“黄金粥”,落实带薪休假才是治本之策
文/沈彬
(作者沈彬,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吐槽回程大堵车、旅游景点人满为患,俨然成为了“黄金周”后上班第一天办公室的保留节目。
的确,在黄金周期间,很多路段堵到在车尾卖炒饭就能发横财的地步;有的著名旅游景点,人多到寸步难行;至于旅游景点的骆驼累趴下、保安喊破嗓子,成为只需要换个日期就能年年重新发一遍的新闻。
据统计,过去这7天里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26亿人次,这已经值得在人类的迁移史上写上一笔了。黄金周成了“黄金粥”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到底有没有办法破解“黄金粥”难题呢?从1999年首个“十一黄金周”开始,中国人已经迎来第20个“十一黄金周”,这种亿级的全国嘉年华也在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有旅游学者把这种现象归纳为“共时度假现象”,几个亿的人流,一声令下,同时出游,必然会导致旅游景点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时间内迎接大量客流,导致人们体验下降。这种暴涨暴跌的旅游人流对于健全完善的旅游产业,也是一个大麻烦。怎么才能把“共时度假”变成分时度假呢?
首先,进一步增加法定假日,是一个选项。但是,中国人的法定假日已和发达国家的数量相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定假日和周末休息日由约60天增长到115天,假日天数逐渐增多。从数字上看,中国目前全年公共假期天数和美国相差不大,甚至可以说:中国人“一年的三分之一都在放假”。这意味着中国通过立法的形式进一步延长法定假日的空间不大,撞到了天花板。
另一方面,通过法定假日+调休的方式,腾挪大小黄金周,只是治标之策,也是各个国家都有的政策,并非中国独有。比如,美国人虽然不直接“凑长周末”。但是1968年通过《星期一假日法》,就生生把华盛顿诞辰日(2月22日)、纪念日(5月30日)、哥伦布发现美洲日(10月12日)以及老兵日(11月11日)四个节日全改为星期一,再加上周五、周六,等于连休了3天。
所以,法定假日增长可能性不大,搞“朝三暮四”式的调休,腾挪的空间也相当有限,真正的解决之道还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早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面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如今已经是2008年,眼看着2020年就要到了。但是,带薪休假落实的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一些企业并没有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另一方面,在不少企业,所谓“带薪休假”只是指领取基本工资,导致职工有假不敢休,只能等到大小黄金周,才集体出门凑热闹。
带薪休假依然奢侈,这是很多中国人的无奈。但是,应该看到,这样的休假格局,在消费升级、国人追求品质旅游的时代,已经严重滞后。
事实上,当下旅游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奶牛”,也是提振消费的领头羊之一。2017年,中国旅游总收入为5.4万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很多中等收入家庭一年一两次出国旅游,已经成为了刚需。而一次旅游的预算就可能相当于家庭一个月的收入,这是除了买房子、买车以外其他任何消费都不能比拟的,关键它的频次还很高,甚至一年可以有好几次。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全域旅游”的概念,它告别以往游客“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模式,要改成全方位的深度旅游。
所以,必须要站在改革的高度,站在中国经济转型的高度看待黄金周变“黄金粥”、国民休闲和带薪休假。国外经验表明,逐步的休闲化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结果,适度的休闲化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增加国民休闲时间、推进带薪休假的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些,不妨拿出当年推动“五天工作制”的改革魄力,来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