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苏州日报:跟着范成大开拓姑苏“文化强区”路
2018-09-29 10:08:00  来源:苏州日报  
1
听新闻

  □苏报评论员刘放

  在本地人眼中的“冷水盘门”经过一年一度的持之以恒运作,已经成为苏州城内外炙手可热的景点,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前贤“范石湖”的指点迷津之下,假以时日,石湖的越垒野望、田园觅诗、行春串月等美景,将会成为游客的新宠。

  最近,石湖畔的新郭老街大出风头,市民、游客争相前往,一睹新风尚。最为出彩的,是那里有了一个“穿越”归来的范成大视角,游客能跟着前贤的步履,去实地观赏吴地的民俗,体验古人的风雅,大发怀旧幽思。这是姑苏区在推进“文化强区”进程中变“文化富有”为“文化强盛”的一个最新探索。

  丰沛的遗产,需要有一个“纲举目张”的统领。谁都知道苏州有文化丰厚的土壤,名人众多,传说丰富,各种典籍汗牛充栋,连清代的皇帝乾隆下江南巡视,恨不能成为苏州人,就在皇城仿制克隆了一条苏州街,名为孝母,估计方便自己游玩也该是其中动因之一吧。但游客到了苏州,满目的俊采星驰,反倒让其莫衷一是了,不知道看什么好,才能抓住要领,品到真味。于是,就需要苏州人真正的“尽地主之谊”,帮助其分门别类,端上一桌好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一盒“快餐”。本次的“揽姑苏胜景,赏石湖串月”,就非常聪明地“请”来了前贤范成大,让他穿戴宋代的衣饰,操正宗的吴语,与游客、行人交流,整个景区就活起来了,就像苏州城里的河水,彼此互为相通,但各有各的曲里拐弯,各有各的亮点,但总的是沟通大运河和太湖,使各自“为有源头活水来”。

  丰沛的遗产,也需要有点危机意识。在苏州,文化的丰厚虽然让苏州的文化人不至于有“阔少”的忘乎所以,但自觉不自觉流露一点点优越感,一种自视甚高。这种居安不思危的乐观,其实不是自信,而是偏向了自满。须知,现有的遗产其实都是前人的,今人不过坐享其成。这说石湖边的范成大吧,他一生的壮举多多,尤其是晚年归故里,在石湖自号“石湖居士”,写下脍炙人口、风格独具的《四时田园杂兴》60首,让当代学者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谓之“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真正一如其名。而且,钱钟书甚至称其比起晋代的陶渊明都“后来居上”,几乎会震惊学术宫殿既有的排位。

  但今人,尤其是吴地学人,又有几人具备这样的胆识和目光看待前贤呢?总停留在唐伯虎的“三笑”上,或吴门画派的津津乐道上,久而久之就会有成为另类“巨婴”之虞,这些应当让我们引起足够的自我警醒。

  丰沛的遗产,还需要今人有一番新作为。只会对着前人的作为津津乐道,不算积极可取的后人做派,只有传承并激活前人遗产,加以科学利用,才不至于沦为不肖子孙的“滑铁卢”。本次的盘活石湖民俗,也让我们想起盘门三景的成功运作,不过前者是中秋后者是端午。在本地人眼中的“冷水盘门”经过一年一度的持之以恒运作,已经成为苏州城内外炙手可热的景点,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前贤“范石湖”的指点迷津之下,假以时日,石湖的越垒野望、田园觅诗、行春串月等美景,有朝一日会成为游客的新宠。从而在挖掘前人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上,在强化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上,用今人的新作为变“文化富有”为“文化强盛”。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