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南京日报:党员守纪没有网上网下之别
2018-09-29 09:36: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崔文佳

  “党员注意!微信上这些信息不能发,严重者开除党籍!”连日来,想必不少人都接收到了这样一则推送消息。其实,这是媒体对于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部分规定的形象化表达。即将于10月1日起实施的《条例》,不仅为党员干部的政治纪律划明了诸多“红线”,还对党员的网络生活进行了全面的规定。严肃的雷区描述和一一对应的处罚条款,有力地宣示着: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党纪飞地”。

  微信群要管,朋友圈要抓,是否有些“小题大做”“草木皆兵”?不妨看看近些年见诸报端的真实案例:有人在朋友圈妄议中央大政方针,有人利用微信红包拉票贿选,也有人在密友群里散布“内部消息”……上述种种看似是网络社交时代冒出的新现象,实则是明令禁止的老问题。其实,1997年版党纪处分条例就已明确,“公开发表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要给予党纪处分”。反观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平台,说起来是私人空间,其实更多带有公共空间的属性,尤其是广经转发后,信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根本无法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纪“上网”“进群”,正是加强管党治党的一种时代表达。

  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在网上言行失范,直接原因在于将网上网下割裂成两个平行世界,认为前者是“虚拟”“匿名”的。初识互联网,我们确实一度对其产生了这样的观感。但跟互联网打了二十余年的交道,人们正愈发深刻地体会到,虚拟不是虚幻,匿名也必须有所限度。网络空间终究建筑于各种真实的社会关系之上,这里存在的任何言行举止,都可以追溯到敲击键盘的那个人。也正因此,我们才反复强调,网络空间只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不存在“双标”,谈何为所欲为?尤其是作为党员干部,从举起右拳、面向党旗宣誓的那一刻起,“共产党员”便成了我们的“第一身份”。这个精神烙印不因时间和地点转移,也就注定没有网上网下之别。

  微信只是载体,关键还在党性。与其说一些党员干部上了网就忘了“我是谁”,倒不如说是网络测试出了这些人党性的褪色失真。清代小说《镜花缘》中描写过一个“两面国”的故事,这里的人正面慈祥和善,反面却面目狰狞。相较于言行失范,更令人警惕的是那些被网络检测出的党员“双面人”。比如臭名昭著的“洁洁良”,网络之上的她频频辱华;网络之下的她名校在读,是个荣誉傍身的学生党员。还有一些政务机关,在线怒怼办事群众,线下却大谈简政放权、服务百姓。事实证明,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条例》此番修订对党员网络生活着墨甚多,期望立规明矩、激浊扬清,更意在猛击一掌,敦促党员干部不断夯实党员信仰、提亮党员本色。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对于有着89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时刻保持自我革新无疑是一个世界级的挑战。破题的一大关键,就是将纪律挺在前面。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党员在哪儿,纪律就要跟到哪儿。要始终铭记,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无论网上网下,纪律这把尺子都不能滞后缺位。牵住了这个牛鼻子,党员队伍的力量就在,我们党的活力就在。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