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乘客发现,以前往返于西安、成都两地的直飞班次基本都取消了,从西安飞往成都全部要在贵阳、武汉等地转机,原本只要花一个半小时的航程,中转后至少要花费六个小时,游客直呼“蜀道难”。(11月2日 澎湃新闻)
对此有媒体报道,西成客专有望于11月30日开通运营,届时,从西安坐火车到成都将由原来的最快10个小时,缩减为不到3个小时。可以说,是即将开通的高铁逼停了航班。
在有近一个月时间高铁才开通的情况下,民航就已自乱了阵脚,这种敌人未到,就已弃城逃跑的方式,实在高明不到哪去,更让人所不耻。即便短途运输博弈,航空占不得便宜,但这种枉顾民生,只顾利益的选择,让人不禁要问,该有的社会责任哪去了?
退一步讲,即便需要退出,航空市场还有一个月的黄金期,何以让两地民众陷入快速交通“真空”的尴尬?航空部门的损失可能避免了,但旅客出行不便的责任谁来负?
市场存在的意义在于竞争,市场经济的优势也在竞争,高铁加入快速交通阵营的目的,绝不是为了逼停航空,两者之间也绝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反倒是应该通过竞争,促进彼此产品性价比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再有就是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全民出行的更加方便快捷。
实际上,高铁逼停民航的例子不是没有,但是多数路线经过一段磨合后,两者之间都找到了彼此利益的平衡点,实现了对民众出行的最大照顾,满足了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如此大面积的直接停飞,未免太过草率,更显得缺乏勇气。
比起航空部门的畏手畏脚,铁路部门在提升竞争力改革上,力度确是不小。以12306网站为例,从初期的拥堵至瘫到可顺畅运行,再到可查询正晚点,实现网约车,自主选座等功能的不断丰富,民众的出行体验日趋优越。
航空部门真的该好好反思一下,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下,在不断加深供给侧改革的环境中,“自废武功”的发展方式,今后能走多远?正视不足、改善服务、优势互补、深化合作,才是构建大交通格局寻求共赢之下,该有的发展模式。
文/刁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