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高校鄙视链不应再成为束缚
2017-10-12 09:3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青年报微信公众号的一篇署名文章“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迅速蹿红网络,并被人民日报手机客户端转载,目前浏览量已达到40多万。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得到广大网友的青睐,最关键的是它触到了一些人的痛点。因为自己不知名的第一学历而遭遇歧视,这已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这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雷同”经历,这或然已成为中国社会一种普遍的情结——这情结催生了高校鄙视链。

  提起高校鄙视链,提起鄙视二字,仿佛它就是应该被批的一无是处、体无完肤。其实,高校鄙视链的形成,是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的。正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们对高校的向往,是对优质的教育资源的渴望。处于高校鄙视链顶端的名校,它们本身拥有着强大的师资、雄厚的科研实力,这些都是其他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无法望其项背的。有比较就有鉴别,高校鄙视链的存在,往往会形成一种动力,激励着无数的学子自强不息、砥砺前进向着高端学府进军。何况,在目前的中国,一纸文凭仍然处于相对的主导地位。中国人对文凭的重视和对名校的情节依然根深蒂固、无法自拔。这些都表明高校鄙视链的形成和存在有着其合理的必然的一面。

  然而,很显然的是,高校鄙视链的存在与我们现在倡导的自由、平等、公平、创新的大环境又有些格调不一。当今的中国正在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向国人向世界展示她博大的胸襟和气度,她鼓励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拘一格降人才。高校鄙视链的形成和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仿佛一种终身的镣铐束缚住了人们创新创业的梦想和激情。就像文章中说的,人们总在钟情“第一学历”的高低、名气的大小,而忽视了作者已经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北大研究生的事实。就像那些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总是会被同事、领导问及是否是985、211、几本等等。如果正赶上自己就读的是小学校,如实相告,双方都会很尴尬,本人也会顿时充满挫败感。

  其实,不管高校鄙视链是否合理,它都不应该再成为一种束缚、一种捆绑。对于个人来说,都要始终拥有拼搏奋进、力争上游的精神,不妄自菲薄,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对于社会来说,都要始终拥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自由开放包容的氛围,为人才的产生和成长创设最佳的舆论氛围和成才机制;对于大学来说,师资力量比较强的学府也要始终拥有海纳百川的大气和不进则退的危机感,稍稍落后的学校也要加强自身软硬件的建设,要有与一流大学试比肩、不甘落后的壮志豪情。

  作者:王玉玲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