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至31日,一切热爱文明的人们,不分种族与国界,都将目光投向中国福建福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这里举办,《世界遗产在中国》让世界看见中国为之努力的模样。
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时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践行新发展理念,中国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
从2004年的苏州,到2021年的福州;从世界自然遗产地青海可可西里,到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从我国自然遗产保护每年为遗产地带来超140亿元旅游直接收入的喜讯,到中国为喀斯特治理难题提供解决方案的智慧金点子......于中国而言,保护世界遗产,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让遗产产出更多有利于人类、有利于未来的新动能。保护世界遗产的中国努力,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将之发扬光大的细致与聪慧。
实践的脚步,才是记录实绩的画笔。
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与飞跃。光荣“降级”的大熊猫、插上互联网翅膀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填补了全国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空白和江苏省世界自然遗产空白的东台条子泥......这些均得益于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与全力保护。
最好的保护,其实是使用。诚如,在江苏,可赏、可游、可居的苏州古典园林;在贵州,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交相辉映;在重庆,践行“两山”理论书写旅游扶贫样本;在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正在为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发挥引擎作用......把遗产添入百姓生活,才能将遗产保护的念头植入百姓的心头,实现遗产价值的社会共享,才能让遗产保护的理念走得更稳更远。中国保护世界遗产,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依托世界遗产的文化魅力,盘活遗产所在地的经济活力,让遗产“活”在万家灯火和百姓烟火里。
世界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保护世界遗产的中国致力于深化相关国际交流与合作。无论是多年以来一直积极推进的丝绸之路跨国申遗与保护,还是本次大会上精心准备的中外嘉宾共植“世遗林”仪式,或是积极参与的遗产保护国际交流和技术援助......或看得见的足迹、或体会得到的诚意,中国为世界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始终贡献着一个大国应有的智慧与担当。
世界遗产,述说着过去、标注着当下、影响着未来。世界遗产,不仅属于我们,更属于千秋万代。为世界遗产保护贡献力量,自当“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佟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