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听·见丨关于“长安三万里”,90后评论员这么看
2023-07-21 18:36: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最近,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观影后,我们的90后评论员也写了两篇文章,以飨网友。如下:

听见|诗逾千年亦不朽

新江苏评论员 云柏

有剧透,介意请勿下滑

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

诗里的三万里,有多远?《长安三万里》给出了答案。

是从“黄鹤一去不复返”的黄鹤楼到“万国衣冠拜冕旒”的长安,也是从“大鹏一日同风起”的凌云壮志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怀了然。三万里,是裘马清狂少年时,是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千百年来盘萦在国人想象里的诗意大唐。

《长安三万里》这部新近上映的长篇动画电影,自点映期便在各社交平台引起热议,目前豆瓣评分8.2分,累计观影人次突破2000万。作为中国影史上最长的动画电影,足足3个小时的篇幅与多达8个重点故事的串联,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观影门槛,但结果显然,影片用一众诗人的人生沉浮与王朝盛衰的历史始末,唤醒了流淌在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让观众同书中人一道,忘却时间,大梦一场。

故事的头尾,是诗人高适的一生。他与李白少年初遇,结伴直趋长安,欲叩天子门、成不世功。黄鹤楼上遥望明月,岐王宅里寻见众生,扬州城里度繁华一夜……盛世王朝的恢弘气象藏在少年人的鸿鹄之志里,亦弥漫在浪漫雄奇的唐诗雅乐中。然歌舞升平之后,安史之乱让所有繁华戛然而止,诗人眼中四海朝归九州腾的壮美盛景,成了孤寂苍茫的边塞悲歌。

影片之魅力,在于立体式呈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余光中说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那另外一半,便是商贾出身的李白行荐无门怀才不遇,是渤海高氏后人高适客游长安却无人能识,是十年复十年的壮志难酬,是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困顿现实。但恰恰是这样的起落人生,让很多网友潸然泪下。“没有完美的选择,只有自洽的人生”“小时候背过的诗都是长大后才懂的人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想人生就是一场享受过程的修行”……前人将痛苦与欢愉揉进诗歌,实现了与今人的精神共振。

影片后段,流放中的李白接到朝廷特赦令,调转船头之际,“轻舟已过万重山”已然回荡长江两岸。高适沉潜修行,于乱世中回转天地,以坚韧之心,成为唐代诗人世功之最。故事到这里,那些成全的释然和放不下的遗憾,都成了远去的“万重山”,前路依然漫漫。

《长安三万里》带给观众的影响,正如一段影评所写:曾吟咏背诵半懂不懂的诗,也曾一知半解过这些诗人的人生轨迹,但这一切如同一粒种子,长眠于记忆边缘。直到某一天,你饱经人事,突然想起那句诗,如一阵风吹过,种子突然开花结果。

遥远的人与诗,穿过千百年光阴而来,在某个月辉洒窗的夜,正中你我内心。这也许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

当观众随影片故事深入,独坐幽篁而抚琴的王维,尚未垂垂老矣的少年杜甫,黄鹤楼上写下不朽诗篇的崔颢,性情狂放洒脱无拘的张旭……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接连登场,总能引起影院内的阵阵轻呼。全片共计48首唐诗,穿插在故事的起承转合间,诉说彼此不同的人生际遇。《将进酒》起,高潮迭来。背倚奔腾咆哮的黄河,历经沧桑的李白和高适大醉一场,吟至“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时,李白引众人乘鹤登天,沿水面直上九重,奔向天上宫阙。现实的坎坷、世路的羁绊随肉身弃下,精神与诗歌齐齐飞向天外,意境壮阔。观众被置于此情此景,终是读懂了这首千古绝唱。

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历史连续性,有着清晰的思想源流和文化脉络。而其延续性和韧性,借由诗歌这一载体表现得淋漓尽致。春秋时期,当人们轻轻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连绵千年不绝的诗歌长河便开始流淌。从唐诗宋词的绵延不息到中国新诗的迅速发轫,无数群星闪耀其间,为“何以中国”写下最为生动的注脚。

在这千百年不曾断代的传承中,诗歌也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浸润着国人的精神肌理。诗里,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的旷达,有“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的喟叹,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有对人生、家国、理想、信念的深思,这些情感与精神内涵跨越了时代隔阂,让古今之人的身心都得以寄居。或许,这便是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总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禁锢,让过去、现在和未来,紧紧相连。

影片中,李白多次望月。黄鹤楼上,李白举杯向月,誓要写出压倒黄鹤楼古今诗人的诗来;春江花月夜,李白与友人乘船夜游,于月辉下饮酒赋诗、笑傲王侯;梁园草屋,家道中落的李白想念故乡月光,感叹世事无常……如今,曾照拂李白的那轮明月依旧,诗逾千百年亦不朽。高适说,诗在,黄鹤楼就在。那么,明月在,诗就在。

听见|看见心中的“长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新江苏评论员 苏醒

有剧透介意请勿下滑 

这段时间,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168分钟,48首唐诗穿越千年,直击观众的内心,一些影院甚至成为了“大型背书现场”。有外国友人惊叹:“这竟是个人人都会写诗的时代。”可不是,在盛唐美景下,伴随着中国人成长的白纸黑字化为真实的场景,变成美轮美奂的动画,传统文化的符号在此与观众成长的记忆时空交汇,这正是诗意的传承。

有网友说,看完电影后感动是诗词赋予的,源于我们骨子里对诗词的热爱。近年来国风题材深入人心,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传统故事的改编呈现点燃观众的好评不断;中国诗词大会“飞花令”、只此青绿、大唐不夜城、背诵古诗即可免费夜游……老少皆宜的国风场景层出不穷;古镇潮玩、国风剧本杀、汉服穿搭……一阵阵“国潮风”在年轻人中流行不断。

“这是只有中国人才能拍出的浪漫”“这一次情怀我买单”当传统文化链接上新技术,新创意,爆发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展现出中华文化的自信和魅力。国风题材不断发酵演变出新的形式,《长安三万里》为观众带来气势恢宏的长安、烟花三月的扬州、大漠孤烟直的塞北,丰富了“大朋友”记忆里对长安的想象,也带领着孩子们初见长安。

“人人都会写诗,诗在,长安就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次,李白——凝聚着洒脱豁达之意的“诗仙”,带大家回到那个诗词走天下的岁月,天真烂漫、豪言壮志、激励互勉、愤懑之情、自信洒脱、仕途沉浮、时空变幻、释然解脱……这些浸润国人成长的诗词意象,点燃了文化血脉的传承。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寄情山水,寓情于景的抒情诗;是“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咏物诗;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怀诗前,真挚感人的感怀诗;是“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咏叹史实,感慨兴衰的怀古诗;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深刻昂扬,意象宏阔的边塞诗。古人好题诗,读书时跟着诗词走遍神州大地,神往锦绣山河;读懂诗词典故,理解历史底蕴,身临其境时心中早已有座丰碑,雕刻着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认为“流传至今的每一首中国古典诗词,都带着它本身的生命力,只要有中国人,古典诗词就不会消亡。”

初读不识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诗词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与古人“对话”、与历史“拥抱”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培养的中国人的精神气。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诗篇常读常新,人生的感悟也是。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也是我们在学生时代,背诵课文最多的一位诗人。很多人在刚开始接触诗词的时候,最先知道的或许就是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典之作,寥寥数语,就将一幅美景展现在世人面前。在诗境之间,孩童寻找的是初读时的有趣新奇,待成长至初中、高中,渐渐明白了背后的历史和人文。“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让成年人眼眶湿润的,是面对壮志难酬心中从未熄灭过的火焰,心中的那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之日,立志要横刀立马、报效国家。

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化传承像是蜿蜒不息的江河,盛唐的繁华与荣耀,诗人的欢喜与哀愁,时代的沧桑与巨变……凝聚在千年前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浩浩汤汤奔淌进人的生命里。

纵使现在历史上的“长安”不再,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神髓已在人们的内心永久留传。当极致的浪漫从遥远的盛唐叩响了现代的心灵,敲击着每一个会被诗意打动的灵魂,唤醒了梦里的“诗仙”,看见了心中的“长安”。

标签:
责编:孔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