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针对网上不良粉丝文化等问题,中央网信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部门持续加大监管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督促网站平台规范和引导粉丝群体理性追星。在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相继发声后,各大互联网平台纷纷整治饭圈乱象公告,重点打击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极端言论等行为。一系列整治行动,再次引发了公众对饭圈乱象的关注,也引起了人们对畸形饭圈文化背后成因的探究。
媒体观点
新华每日电讯:事实上,“饭圈文化”扭曲成为充斥歪风邪气的“怪圈”,根子在于,这是一个资本、平台和某些大V流量至上的逐利“合谋”。资本要“造星”、平台要流量、大V蹭热点,为了利益共同“护丑助丑”,哪管公序良俗!如果说,资本往往“隐秘”、平台暗中“放纵”,而那些公众人物“护丑”则是公开“助恶”,直接败坏社会风气、拉低道德和良知底线,他们在“饭圈文化”的塑造、年轻人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的“坏教师”角色不可小视。
东方网:饭圈乱象充斥,某些不良资本的操控难辞其咎。资本在套利冲动下的推波助澜,“‘站姐粉头’—营销号—明星经纪”的共同操弄,助长了饭圈打榜刷分、控评反水、集资应援、引战开撕的习气,也助推其恶劣影响向公共空间溢出。而微博等网络平台作为粉丝聚集的饭圈重要阵地,原本也该对饭圈文化多些价值介入性引导,而不能对饭圈“毒流量”甘之如饴,任由“氪金刷榜”左右原本应融入正向价值观的议题设置规则。可现状却是,在花钱打榜的潜规则下,流量黑产化、热搜娱乐化,跟饭圈风气形成了同频共生关系。说到底,流量是中性的,但被操控被刷出的流量是病态的。
广州日报:下药,要猛!据有关报道,许多为偶像应援的粉丝还是未成年人,他们容易被洗脑,做出整齐划一、训练有素的疯狂行动;但最终的获益者却是与流量深度绑定利益的社交平台、视频平台、众筹平台以及明星代言的品牌等。对“饭圈”乱象,打蛇要打七寸。要看到把流量红利吃干榨净的策划者与组织者,更要重视打造监管闭环,根治乱象。
行业发声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演艺明星背后如若欠缺专业、职业、有社会责任感的演艺经纪公司,潜藏以“割韭菜”为目的的短视资本,不能正确引导艺人行为,也无健康长远的成长规划,甚至为他们“遮丑”“护丑”,公开“助恶”。对于这类直接败坏社会风气、拉低道德和良知底线的行为,演艺行业必坚决抵制,违法失德艺人也将进入行业“黑名单”,根据相关自律办法严厉惩戒。
网友观点
@明小溪biubiubiu:用人以德为先,德才兼备。艺人也当如此。
@一杯奶盖养乐多叭:应该引起很高的重视,不管是严查那些不良行为,还是倒逼艺人、经纪公司规范行为,加强自律,作用应该发挥出来。
小编有感
某种程度上,粉丝的一些疯狂行为只是饭圈乱象的表象,而冰山之下,是一些经济公司、节目制作方、网络平台等长期以来只顾眼前利益,无视社会影响,把控、引导舆论,如各平台“删帖”等更是引导、纵容粉丝疯狂行为的源头。饭圈乱象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所有的关联方都难辞其咎。“从艺先从德”不应该仅仅是一句口号,所有的娱乐圈从业者应该意识到自身所处行业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社会影响力。重拳整治变质的饭圈文化,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平台和相关机构必须将社会责任摆在首位,不能为了利益坏了良心;身为公众人物,明星也要担起偶像之责,引导粉丝理性追星……只有从根源上进行彻底清肃,建立规范“饭圈”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才能改变“饭圈”的畸形生态,恢复文娱领域的风清气正,共同营造一个正能量的网络和社会环境。(本期责编:国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