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数字技术产业迎新机遇,建立健全共享数据机制
2020-04-10 16:03:00  来源:现代服务业智库  作者:夏 勇 张为付  
1
听新闻

数字技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助力精准化、网格化、智能化防控,不仅为互联网流量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加速了社会治理新格局并极大推动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由于当前疫情下数字技术产业在打破数据壁垒、确保数据安全、统一数据标准等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未来需要从数据管理与监督机制设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安全立法和数据分层分级格差使用等方面着手,着力构建高效安全、互联互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全社会共享数据机制。

疫情下数字技术产业的发展机遇

一是疫情倒逼生产与消费的“线下”模式变革,借助数字技术可将互联网流量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疫情期间,居家隔离助推“宅经济”和“低接触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传统产业借助数字技术进行线上服务降低了消费者的“鞋底成本”,打通了“宅经济”的技术通道。此次疫情期间,生鲜电商发挥了供应链优势,在线消费成“刚需”,据Mob研究院统计,京东到家日活突破100万,而在春节防疫期间,京东到家全平台销售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470% 。除在线消费外,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数字化新业态在疫情期间得到迅速发展。疫情期间,钉钉、企业微信、学习通等垂直办公软件受到追捧,在线教育成“主流”。此外,丁香园、平安好医生、微医等在线医疗成抗疫“第二战场”,在线问诊需求激增,医药电商迎来发展新契机。可以预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迫性和严峻性会倒逼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和商业模式变革,“宅经济”催生的移动办公应用将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数字化红利。

二是疫情以非常规手段催生及时信息新需求,借助数字技术可加速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疫情开始后,各地政府关于数据分析、政务公开、信息处理等服务的需求就迅速增加。尤其是当数字技术手段与疫情防控融合在一起后,一方面充分展示了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加速了中国社会向基于数字技术的可信社会迈进。比如,在修建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时,上亿网民通过5G 网络实时观看施工直播并成为“云监工”,不仅鼓舞全国抗疫士气,更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新基建的超级效率和巨大成就 。再比如,各地政府部门借助新浪微博发布的权威而及时的政务、抗疫信息(比如“武汉发布”、“湖北发布”),以及丁香园推出全国疫情地图网页,实时播报疫情动态,有效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营造全社会共享共治的良好氛围,有助于构建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双向互动机制 。

三是疫情防控萌发数据赋能新智慧,借助数字技术可极大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

疫情特殊时期,数字技术的安全高效利用与推广可激活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蛰伏的发展潜能”,并充分挖掘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和社会信用体系领域中“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在潜力”。在社区管理、企业复工、交通出行、学校开学、买药登记、超市商场等使用场景中的个人“健康码”(比如“宁归来”、“苏康码”)和企业“码上复工”等,充分彰显了大数据赋能以提升社会治理效率的数字化智慧。数字技术作为疫情后的新变量,将在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速可信社会体系构建,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

疫情下数字技术的挑战

第一,数字技术初步打通了行业、部门及区域间的数据壁垒,但区际间的数据实时共享以及行业和部门间的有效协作仍面临较大挑战。

数字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打通行业、部门及区域间的数据壁垒,通过数据互联互通实现治理区域、治理领域和治理机制的协同发展,从而有效激发各要素、各主体、各区域的协同治理效应 。病毒传染不分种族肤色,疫情扩散也不分省界国界,然而在全面抗“疫”和全局防控时,跨省数据实时共享缺乏有效协同,表现在:一是缺乏全局(全国)层面统一的数据管理与指挥应用机构(中心),制约系统、科学疫情防控体系的建立;二是各地区、行业及部门间疫情防控标准和数据管理能力不一,制约多元主体间的数据互联互通;三是各医院与疫控中心之间无法及时传达和共享病情信息,并且各地区健康码难以互相认可,制约数据平台对接与信息共享。

第二,各地方先后推出各自的疫情防控标准,但缺乏国家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以及统一的数据管理与监督机构。

为更科学、更精准防控疫情和加快企业复工复产,各地方政府与数字技术企业相合作与探索,提出了疫情防控的地方标准。比如2月24日,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实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5项地方标准,主要涉及公共场所、学校、集中医学观察场所、病例居室、疫情防控人员消毒技术规范等。在吸收江苏省地方标准做法的基础上,浙江省于2月28日出台了疫情防控地方标准12项,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标准供给。但目前全国尚未有统一的系统的数据管理与监督机构,使得数据跨部门协同、跨地区合作等均存在障碍。如何基于全域大数据协同机制以提升全局抗疫水平和决策能力,既需要国家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也需要各行业、部门、地区之间的协同合作,打通分割的数据链条,实现多元主体间的数据互联互通。

第三,初步建立了精准到个人的防控机制,但数据公开粒度与数据利用的边界模糊,引致数据隐私安全风险。

当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得益于数字技术的支撑,经济社会不会因物理“隔离”而“停摆” 。在此次疫情期间,个人“健康码”和企业“码上复工”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流动人口的精准化、网格化管理,对于创新智能化、信用化社会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但基于个人身体健康状况、行程轨迹、社会网络、消费偏好等个人特征大数据的疫情传播路径分析与态势研判,引发民众对其个人隐私被盗取、泄露甚至非法牟利的担忧。目前,如何针对小到个人特征,大到行业、部门、地区特征的大数据信息进行脱敏,防止个人、行业、部门、地区特征信息泄露或者滥用等问题仍研究不足 。与此同时,针对不同身份、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等的人员设置不同等级的数据公开粒度,以及针对数据安全保护立法等相关问题亦亟待破题。

助推数字技术长足发展的对策

一是要打造数字基础设施新高地,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全社会数据共享机制。

“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因此,破除数据壁垒,需要建立健全社会数据有效共享机制,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和分享的“数据公共池”,打破“数据孤岛” 。为此,搭建数字基础设施,夯实数字技术有效应用的物质基础,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是从提供数字技术基础设施着手,包括建立和完善以5G通信网络、可信互联网、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同时对传统经济社会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二是要善于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智能化方式,进行生态保护监督、环境信息公开、基础数据共享,构建大数据决策的移动政务体系,形成互联互通的现代化治理格局。

二是要成立统一的大数据使用、管理与监督机构,建立健全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全社会数据共享机制。

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了政府、企业和大众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加速了数字技术的成熟和完善。但与此同时,全社会数据共享机制与数字技术管理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凸显。为此,充分把握数字技术的发展机遇,推动全社会数据共享机制不断适应日益增长的数字技术管理需求,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是在制度顶层设计方面,建议成立独立的大数据使用、管理与监督部门,统筹全域大数据资源,确保行业、部门、地区间的数据互联互通,特别是复工复产特殊时期,确保健康码互认互通;二是在数据行业使用标准方面,研究出台数字医疗健康、数字贸易、数字金融等的数字产业融合标准规范,全方位打通行业数据进入与应用壁垒。同时推进数字经济产业链融合发展,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培育更多优势龙头企业。

三是要对数据安全立法和数据分层分级格差使用“硬约束”,建立健全高效安全、规范有序的全社会数据共享机制。

构建高效安全的全社会数据共享机制,推动政府、企业、大众全方位进入规范有序的数字空间,并基于此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和经济运行模式势在必行 。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方面,研究出台针对数据隐私的保护条例,确保各行各业的数据隐私安全。出台数据收集、使用、销毁的全生命周期的保护条例和监督办法,以立法形式确保国家信息、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安全。在涉及国家安全数据或者一些商业性敏感数据的情况下,要在不违反系统规则的条件下,对真实信息进行数据脱敏,对真实数据进行改造并提供测试使用。另一方面,建立并完善大数据审批制度,确保数据分层分级格差使用。数据使用、管理与监督部门可根据数据的来源、类型和用途划分不同的层级,并制定分层分级格差使用的具体办法或细则,规范数据使用的有限范围和方式。

(原标题:《疫情下数字技术产业的发展机遇、挑战与对策》,作者:夏 勇 南京财经大学讲师 江苏省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张为付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江苏省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 现代服务业智库,本文有删改)

标签:
责编:袁中江 袁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