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编辑都无纸化了 为啥还编纸质书?
2018-10-12 08:5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立宪  
1
听新闻

  编辑手记

  最近两年,读库小团队做了一个很重要的调整:在编辑流程中推行无纸化。

  审校过程中的稿件流转,原先都是把排版文件打印在纸上,相应的修改也标注在纸上,无纸化之后,这些流程都改在PDF电子文档上操作,纸和笔变成了屏幕、鼠标和键盘。

  事到如今,除少数几个已经习惯纸上作业的“老老师”以外,即使像我这样迷恋纸质阅读的“铁血战士”,也已经在编排审校过程中直接上手电子文件了。

  两种作业方式的异同和各自优劣姑且不论,把这种情势交待出来,自然就形成了对比鲜明的画面感:出纸质书的人,却在无纸化编辑;大家看到的纸质书,却是在电子化中操作完成的。

  是啊,凭什么?

  这是不是唱衰纸质书的有力证据?我不知道。

  单就个人看法而言,我相信纸质书还会长期存在下去。这并非只是出于从事这个职业的饭碗考量,而是我自己的真切体会:几万字以上的文章,我只习惯纸上阅读;尽管审校过程中可以看几十万字的电子文档,但这是工作状态,调到“私人阅读”模式,就只有纸质书才能读下来、看进去。

  若干年前,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从生理认知的专业角度分析为什么纸质阅读更能深入人心——那篇文章我看的就是纸质印刷文字。当时电子阅读还远没有现在这么普及,我对文中结论也多少有些怀疑: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这些人在电子读物出现之前已经养成了根深蒂固的纸质阅读习惯吧,等到新一代与电子产品相伴相生的人逐渐长大,他们可能反倒对纸上文字看不下去。

  若干年过去了,作为电子世界中的“原住民”,新一代人类已经成年,越来越多的人把越来越多的时间投向电子屏幕,纸质书真的就该功成身退,或只是沦为少数人少数时间享有的充满仪式感的奢侈品吗?

  相信大家都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我不会唱衰纸质书,但也说不出太多科学依据,来阐明为什么纸质书的阅读体验不可能完全被电子书覆盖取代。

  但看到有人总结电子书的优点,我觉得恰好可以从这些角度来分析一下。

  可以自定义、自订制,是电子书的一大优势,尤其是我的那帮老兄弟纷纷把手机屏幕调为大字号以适应自己的老花眼时,让你不得不赞美。但是,这也恰是纸质阅读的长处:限制性。

  你看的那一段文字,就用那样的字体字号行距间距,印在那本书的那样的纸上,在那一页的那个部位,你不能放大缩小,也不能复制粘贴到别处。

  可就是那些字体字号行距间距,以及那样的一页纸上确定无疑的位置,能够让你把那一段文字烙得更深。

  人接收的信息、形成的记忆,不仅是文字传递的内容本身,还包括它的环境、空间、格局、方位,以及气息、分量、触感,所营造的那个场景、情形、模样。

  《红楼梦》里,红色衣服一共出现过多少次?据说原来单靠研究这个,就能熬个博士学位出来。可现在到电子时代,输入关键词,须臾之间,结果就出来了。

  电子书的检索功能实在太过强大,你想看哪一页,想看哪一处,均可快捷精准地抵达。

  换成纸质书试试,你得来回翻多少遍,掰持多少回,哦不是这处,糟糕也不在那里,最后还不一定找得到——但你看到了别的东西。

  这恐怕也是纸质阅读的另一个长处:模糊性。

  就像你不借助电子检索来抠唆《红楼梦》里出现的红色衣服,就在这个很费劲的过程中,你看到了红色衣服之外的东西,让你产生了俯仰皆拾的比对、参照、勾连、串联,以及旁逸斜出的观感和灵感。

  太精确了,便毫无意外。太高效了,记忆便淡化。

  写到这里,算是一个纸质书编辑对纸质书的虚弱辩解吗?

  (张立宪 作者为著名出版人,《读库》主编)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