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调研中,不少乡镇干部抱怨人手严重紧张,有的地方“40多个工作人员,却只有30来人使得上劲儿”。究其原因,除去能力不足、身体不好等情况,“飞鸽干部”太多是一大症结。(9月12日北京日报)
“飞鸽干部”是什么呢?指的就是那些在本地没有扎根的干部。他们既有提拔调动的,也有交流学习的,这些干部都是在新的岗位上时间不长,呆的时间也不久,也就容易出现“飞鸽”心态,认为自己迟早是要走的,所以采取消极懈怠的方式来面对工作。
为官避事平生耻。“飞鸽干部”虽然流动性很大,但是既然走上了岗位,就当履职尽责,在岗位上不揽事,不主动做事,不干事的心态就是一种避事的心态,是为官不为,更是一种渎职,这样的想法万万要不得。
事实上,“飞鸽干部”更应该在新的岗位上使得上劲,他们作为新鲜的血液,有新的思维、新的知识能为工作带来新的想法,更因为自己的“新”,能够摆脱工作上的“人情”束缚,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干部一旦有了“飞鸽”心态,就容易在办事情的过程中缺乏责任担当,面对困难的时候容易当“旁观者”,在工作上急功近利,只想当“镀金干部”而不愿意真抓实干,这样的“飞鸽干部”也就是变相的“混日子”。
基层是“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神经末梢”,更需要用好干部,不管是“飞鸽干部”还是本地干部,都不能有“飞鸽”心态,而要有“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须在我”的心态,才能够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挑起担子勇往直前,无论身居何处,都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来。(婧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