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共享信息成常态,说好的隐私权呢?
2018-07-12 16:4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你想知道自己微信好友最近去过哪些餐厅吗?不过,当你看到好友动态的同时,好友也会看到你最近去过哪些餐厅、参观过哪些景点、到过哪些酒店,哪怕你只是关注过这些餐厅、景点,也会自动生成一则所有人可见的提示,你还愿意吗?(7月9日澎湃新闻)

  这哪里是共享信息,明明是共享隐私!作为网络平台,大众点评大大满足了某些人的“窥私欲”,让他们隔着屏幕盯控他人行踪,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这些人也在无形中出卖了自己的隐私,让大众点评获取更多隐私,得到更多关注,达到吸粉、吸睛目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但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号召用户使用微信登录,与好友分享动态,并给出5元奖励,却“醉翁之意不在酒”,只为让人跟好友共享信息。如新闻中的李女士,大众点评不仅主动替她关注26位微信好友,并且把他们变成了她在大众点评里的好友,删了微信授权好友依然存在,此前同步过的信息也不会删除。可想而知,当隐私成共享,身为“透明人”会有多不自在?更重要的是,行踪公开化,在某些情况下等同于商业机密公开,甚至可能为不良企图者提供跟踪机会,带来人身安全隐患。

  根据2016年颁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APP运营者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用户同意。然而,大众点评在这一点上明显“打擦边球”了。他们以折叠页面里比蚂蚁还小的字提醒用户,APP可以留存浏览信息、位置信息、旅行计划等,说白了,这种形式主义的提醒无非是他们自我保护的工具。

  将隐私协议做得如此“隐私”,大众协议或许不是第一家。只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美团衣食住行大数据的广泛,大众协议的隐私泄露更功能强大罢了。对于此种“耍小聪明”的隐私侵占,需要有关部门及时整改,切切实实保护好消费者的权利。与此同时,有类似行为的商家也应以此为戒展开自查。那些一经消费就如牛皮癣附身的微信公众号和短信消息,那些网页上如何“不感兴趣”都会顽固弹出来的广告信息等,不也是某些任性平台在无底线侵犯他人隐私么?

  平台上逐利无可厚非,但不能以侵占个人隐私为前提。保障隐私权不应该如此滞后,不应玩文字游戏,更不应该等到消费者“觉醒”才反思整改,才事后补救打“安全补丁”。事后担责再完美,都只会让人伤不起,也信不起。(文心衣)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