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实习机会”岂能成为牟利的工具
2018-07-04 10:2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5万元进投行、4万元进咨询行业、2万元进互联网企业……又到暑假实习期,一条第三方平台出售内推实习机会的爆料,引起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关注。内推即内部推荐。记者调查发现,媒体曝光后,“保证实习机会”的信息仍在一些平台推送,这很有可能是第三方平台与企业内部员工的私下交易,借助所谓的求职辅导渔利。(7月3日《工人日报》)

  又是一年暑假实习期,一些求职平台和中介机构却“磨刀霍霍”,盯上了正在寻找实习机会的大学生们,高价叫卖所谓的“内推实习机会”,并设下满满的套路来坑骗大学生。笔者认为,“实习机会”岂能成为牟取巨额利益的工具,有关监督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制止和严厉打击这种不法行为,以保障大学生们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如今,在校大学生对毕业后求职就业普遍存在焦虑的心态,特别是一部分非名牌高校的大学生,毕业后想找到一个收入高的好单位,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在暑假实习阶段,他们便刻意寻找一些高薪的好单位去实习,以期毕业后能进入这样的单位工作。然而,诸如投行、外资咨询公司等高收入的单位,一般很少对外公开招聘实习生,一些大学生苦于没有门路,便选择花钱请求职平台或中介机构帮忙寻找好的“实习机会”。他们通常认为,即便花了巨额钱财,如果能通过实习最终找到一家高薪单位实现就业也就值了。在如此心理作用下,为了孩子未来有一个体面的好工作,家长也就不惜掏腰包为孩子的“实习机会”买单。其实,求职平台或中介机构为大学生寻找“实习机会”,适当收取一定的中介等费用无可厚非,但“狮子大开口”数万元叫卖“实习机会”,并借内推之名推销高价培训课程,变着法子从大学生身上“薅羊毛”,就显得非常不道德,情节严重的,或涉嫌欺诈等违法行为。

  据了解,“内推”已成为不少企业较常见的实习招聘方式。对企业而言,“内推”更高效、省时省力,还有人际关系作担保;可是,一些求职平台和中介机构看到了商机,竟做起了买卖。这些实习大多没有实习补贴,也不走企业人事系统。实习期结束后,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决定是否正式留用,但求职平台和中介机构不会做出任何保证。可见,一些高昂的“付费实习”,很有可能是一些企业内部员工利用职权与外部第三方机构私下达成的灰色交易。而一些平台和中介机构也借“内推”之名,推销价格高昂的职业培训课程,其中水分很大,也让大学生们真假难辨,稍不留意就有可能落入圈套,钱财损失不说,好的工作也成为了“泡影”。由于企业一般不签实习协议,或平台、中介机构仅为口头上的一些承诺,一旦双方发生纠纷,大学生想维权讨个公道也就异常困难。

  在校大学生涉世未深,很容易上当受骗。有关监督部门应加大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管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制止和严厉打击类似坑骗大学生的不法行为,对大学生举报或遭遇的一些不法行为迅速立案查处,尽量为受骗大学生挽回经济损失,对违规违法的平台和中介机构予以严惩,直至吊销相关资质。同时,大学生们也不要盲目相信第三方机构所宣传和吹嘘的内容,在选择花钱购买“实习机会”前,一定要先冷静思考思考,看看是否有诈或存在猫腻,从而甄别、识破其中的套路和骗局,以防止上当受骗钱财受损。(丁家发/文)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