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国内多地都会举办一些与阅读相关的活动。那么,这些活动对推广阅读有多大作用?怎样才是推广阅读的有效方法?(中国新闻网4月23日)
“读书日”,少不了推广阅读。在某搜索引擎上,以“世界读书日”为关键词搜索,可以看到上千条相关新闻。据媒体报道,全国各地举办的阅读推广活动新意迭出,精彩纷呈。在北京,多家出版社或阅读推广机构也会推出“应景”的讲座等;中华书局从2015年开始就在4月23日举办“读者开放日”,希望大家看到好书。同时,举办图书展览、读者互动游戏、两场公益讲座、颁发‘伯鸿书香奖’等等,像一个传统文化“嘉年华”;在上海,有“阅读马拉松”比赛,通过6小时集中阅读和答题测试,选出既能快速阅读又能深度理解书籍内涵的选手,考验读书人读书的深入程度,助推中国原创的这种阅读方法不断走向深入;各区创建的动态阅读、行走阅读、老洋房阅读之旅,把读书和感受城市历史文脉、现代城市变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用上海独有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内容,吸引市民“边走边读”,感悟人生和未来。毋庸置疑,这些活动,对于全民阅读起到了一定的推广和促进作用,不仅非常必要,也是至关重要的。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提到,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它的设立,就是希望大家能多读书,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最新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表明,去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只有一成以上成年国民全年纸质图书阅读量在十本以上。国民纸质书本阅读量人均4.66本,虽相比较2016年4.65本略有增长,可相比较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差距仍然显而易见。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阅读能带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人们注意到,近几年围绕“世界读书日”举办的活动似乎在逐渐增多,形式在不断创新,内容也日益丰富,参加活动的“阅读者”也越来越多。应该说,这是件大好事。
但是,阅读是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止于扎堆举办热闹的推广活动,而是要通过这些活动给人们的阅读助力,激发人们阅读的内在需求。除了在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外,有关方面要把功夫用在平时。各方一起努力通过多种渠道倡导,使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令书香深入人心。
一个人爱不爱读书,有没有阅读习惯,与他的内在需求有很大关系。随着社会发展,读书条件得到很好改善,人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对知识的渴求以及读书的内在需求比过去强烈得多,阅读推广活动已经远远不是阅读本身,所呈现出来的是读者和读物的关系。基于这一认知,出版机构要多注意社会热点,多出好书,要因势利导,有意识做一些主动的策划给读者荐书。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阅读推广活动也难以取得成效。
引导人们读书,需要有的放矢组织推广阅读活动、引导全民阅读活动;需要创造更加多样的阅读方式,让自主阅读、快乐阅读、行走阅读进入千家万户;需要根据人们不同需求及爱好组织推广阅读活动;需要不断激发国民的阅读热情,创造更加便利的阅读环境,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传递阅读感受,激越知识力量,营造城市浓郁的书香氛围,培育和提升人们的文化气质。(周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