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扶贫“重虚功”背后是考核“轻实效”
2018-03-21 22:1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有干部提到,填报贫困户帮扶手册非常有必要,但因为一式三份的帮扶手册中存在一些小的抄写错误,就当作重大问题来“整改”,让一些基层干部哭笑不得。不同层级的督导检查,往往标准不同,为了迎接检查,基层干部不得不“另起炉灶”,再搞一套新的汇报材料。这些重复的文牍“劳动”,牵扯了基层干部大量精力。(3月19日,澎湃新闻)

  到底是“精准扶贫”,还是“精准填表”?这看似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但是,落到实处,却往往会产生大问题。据媒体报道,有的地方为了迎接扶贫检查,基层干部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了填表、整理汇报材料上。这说得好听点叫“虚功实做”,说得难听点,就叫“本末倒置,主次不分”。

  表面上看,扶贫干部“重虚功”,是他们工作方式不对,是他们没有理解“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可实际上,问题都出在考核指挥棒上。简言之,扶贫“重虚功”背后是考核“轻实效”。如果扶贫考核坚持“不听汇报,不看简报”“能到现场,不到会场”的原则,试问基层干部还会在“虚功”花费大力气吗?

  诚然,扶贫手册等资料,是“痕迹管理”的重要内容,也十分重要。如果扶贫考核组能够辨别资料的真伪,检查翻阅扶贫资料确实也能发现不少问题。比如,一些基层的扶贫资料,虽然分类齐全、装订规范,但细看深究就会发现,很多资料都是在临近考核时突击整理的。这说明,他们的扶贫工作不是抓在经常,抓在日常的,而是属于“临渴再掘井”的反面典型。但问题是,由于很多考核组成员并非一线扶贫干部,他们无法知道其中“奥秘”,更道不出症结所在。所以考核组检查资料不过也就是看看有无,至于真假,无法辨别。

  既然考核组看资料会一头雾水,何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扶贫实绩的检查上呢?帮扶了多少贫困户?发展了多少扶贫产业?修了多少断头路?解决了多少民生难题?……如果这一桩桩一件件,扶贫干部都能够拿得出实事说话,扶贫资料上写错几个字,还算得上个问题吗?当然,要了解这些实情,考核组必须要沉得下去,沉到贫困户的家里,沉到贫困村上,多做一些蹲点调研,少做一些“走马观花”式的走访。

  考核注重实效,基层干部才会围绕“扶真贫、真扶贫”狠下“绣花功夫”。这样的考核导向,既能让勤勉工作的“老实人”不吃亏,也能杜绝“笔上生花者”蒙混过关。基层干部常抱怨,“泥腿子”不如“笔杆子”,这与考核“不严不实”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扶贫考核人员,必须扮演好“阅卷者”的角色,在实际考核中,突出实效实绩,弱化资料汇报,让考核结果公平公正,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沈道远)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