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从“3.15”说“匠人品质”
2018-03-15 16:3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又到一年“3.15”。每年此时,各种消费维权的信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央视“3.15”晚会集中曝光一批问题商品,一些问题商家为此头疼不已,纷纷开启紧急公关模式以求度过“信任危机”。在集中曝光、重点打击的“快意恩仇”中,“3.15”俨然已成为打假的狂欢、维权的节日。

  假冒伪劣乱象,在生活中实在屡见不鲜,从过去的“毒奶粉”“苏丹红”,到如今充斥网络的“山寨高仿”,伪劣商品一次次触动着我们的神经,甚至是向来以精工细造著称的德日产品,近年来也屡屡曝光“神钢造假”“大众排气门”等丑闻,让人不禁为“真品之难”而大呼“噫吁嚱”!

  伪劣产品的横行,不仅会扰乱市场秩序,使市场商品良莠不齐,甚至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还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甚至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就伪劣产品的原因众多,大企业往往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自身创造力衰减的双重压力下“铤而走险”,而小作坊往往是贪图快速牟利,粗制滥造、制假售假,甚至形成完备“造假产业链”。追根溯源,种种乱象都有共同的因素,那就是“匠人品质”的缺失。《匠人精神》作者秋山利辉说:“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所谓的匠人品质,就是对手艺和事业精益求精的态度,如果生产者只注重谋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必须承担的责任、必须维护的信誉、必须坚守的品质,假冒伪劣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

  由此可见,在“3.15”集中开展曝光问题产品、打击假冒伪劣活动,固然能够起到震慑不良商家、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积极作用,但若要既“治标”又“治本”,则亟待“匠人品质”的回归。“工匠精神”一词,是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首次提出并渐渐为人们熟知,其实回溯历史来看,这并非是新鲜的舶来概念,我国有匠人品质的深厚土壤。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天工开物》中呈现琳琅满目的17世纪工艺百科,同仁堂等中华老字号“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品质追求,乃至丝绸、景泰蓝、青花瓷等产品更成为西方贵族趋之若鹜的奢侈物品。而随着近代以来的衰落,中国制造早已不复当年的荣光,直至改革开放后逐渐融入全球经济浪潮,但因居于产业结构低端,所生产的多是低附加值商品,甚至“10亿双袜子换一架飞机”,加之利益驱动下的造假售假行为,一度让中国制造成为劣质廉价的代名词,匠人品质更是“芳踪难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匠人精神从流失到回归更须综合施策、久久为功。德国制造也曾经历这一漫长过程,19世纪假冒伪劣横行的德国商品,出口英国时被要求必须标注“Made in Germany”以示劣质,知耻后勇的德国经过百年努力,终以匠人作风使德国制造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也正基于让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的目标,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让中国制造贴上创新、高质的标签,不断向“微笑曲线”的高端延伸。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拿出“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的决心,不仅仅是依靠“3.15”的突击行动,更要在日常的立法执法中抓细抓常,不断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加大对伪劣产品的打击和处罚力度,解决“违法成本低而获利丰”的问题,让假冒伪劣的制造、销售者心存敬畏,不敢越雷池半步。在日常监督执法中,加大职责重叠监管部门的整合力度,进一步畅通消费者投诉维权的渠道,及时、有效、严格执法。而网络商城等作为商品的销售平台,也应加大识别审核力度,适度提高准入门槛,对平台上的售假行为坚决打击,树起假冒伪劣与消费者之间的“防火墙”。同时消费者自身也要避免贪图便宜而购买伪劣商品,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也不要选择忍气吞声,以免助长不良商家的气焰。更重要的是,要在社会上大力倡导匠人文化,推动发展职业教育,通过政策激励、行业培育、物质奖励、典型宣传等措施,让精工细作、创新钻研、坚守品质的匠人精神成为一种荣耀、一种追求,让匠人品质为中国制造引领世界奠定坚实基础。

  术到极致,几近于道。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中沉静虔笃,与良法善治和科技创新的结合,定能带来匠人品质的回归。当匠心、用心、走心进入千家万户的厅堂,商家不会再害怕“3.15”,消费者也不会再害怕除去“3.15”的每一天。(冯鹏)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