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不妨让“扒皮神药”之风来得更猛些
2018-01-08 08:5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继治疗白内障“神药”莎普爱思滴眼液被曝光调查后,又一个“神药”匹多莫德被《问药师》创始人、北京和睦家医院药师门诊主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学硕士冀连梅扒皮。据她透露,这个进口药在国外医学临床试验尚处于小白鼠阶段,疗效尚不明确,但在我国却摇身一变成了价格昂贵的“神药”,在各大医院儿科滥用,销售额预计达到40亿元。(1月7日北京青年报)

  “神药”一般价格不菲,助推看病贵的格局,是为“谋财”;“神药”一般多为安慰剂,却鼓吹疗效神奇,终究“害命”。但是,在这些所谓神药的营销链上,基于信息不对称原理,患者及家属是“人傻钱多”,药企和营销者盆满钵满后怕还要喟叹“骗子不够”。

  莎普爱思滴眼液的故事,估计要让诸多白内障患者气绝;而匹多莫德上的疑云,估计更要让千千万万的中国父母崩溃——花了大价钱,却给生病的孩子买了个进口的“疗效不明”。据称,2016年3月,此药在巴基斯坦申请上市,该国监管部门就听取了专家组意见,即:尽管此药在中国、韩国、俄罗斯等少数国家上市多年,但它没有被收录到任何一本标准的药理学教材,也没有被欧盟药品监管部门和美国药品监管部门批准上市,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评估,不推荐上市使用。

  纯白如雪还是黑心似炭,这事儿须由专业药品监管给出答案。倒是有两点共识需要重申:第一,尊重临床医务工作人员的质疑权。指名道姓去挑战“爆款”神药,这份勇气和操守,不比实名举报贪官来得弱。背后的利益风险、行业压力等,都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一些可以想见的麻烦。越是这个时候,医药领域的“证人保护机制”当构筑起有效的防火墙,不仅要让更多“冀连梅们”敢于发声,还要有情理之中的容错机制——只要有理有据,哪怕质疑有所偏差,也不该被穿小鞋或算小账。相较于社会领域的“深喉”,他们亦是医卫部门的良心。

  第二,“扒皮神药”当成为一场制度性风暴,而不能总是冀望医卫工作者的道德自觉。莎普爱思也好,匹多莫德也罢,追根溯源下去,其实民间的各种反思并不鲜见。那么,监管制度究竟有没有及时“打捞”这些基层的声音、抑或还是等着成为普遍性明规则后再等堂吉诃德捅破窗户纸?对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反思,显然不能只是靠揭穿“皇帝新衣”的孩子,而建立药物阶段性评估制度迫在眉睫。

  药品不像食品,安全性和有效性无法通过“人体检测仪”迅速获知。正因如此,药品中的风险和乱象比食品环境更为吊诡、更为隐蔽。非处方药靠媒体洗脑“封神”,处方药靠利益输送“修仙”,既然这些明晃晃的渠道容易为某些药品“急速镀金”,相关部门是不是该考虑建立临床热销药品重新评估制度呢?

  眼下,那就不妨让“扒皮神药”之风来得更猛些吧,千万别再让“高贵”的南郭先生在人命关天的事情上闷声发大财了。 (邓海建)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