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澎湃网刊文《中国好室友!河南学子开学回寝怕扰室友在走廊打地铺过夜》,报道商丘工学院2015级土木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朱凯凯深夜返校,怕打扰室友休息,在寝室外的走廊打地铺过夜,室友把他在走廊睡觉的床褥拍成照片传到网上,被网友称赞为“中国好室友”。据了解,该校在得知朱凯凯同学事迹后,学校领导批示,号召全校学生向朱凯凯同学学习。学校同时成立了朱凯凯名字命名的“朱凯凯迎新服务队”。
朱凯凯同学的做法固然有可嘉之处,但因此被称为“中国好室友”,并成为全国性的热门新闻,背后隐含的信息值得深究。放假回校,因为担心打扰室友,在寝室外打地铺,朱凯凯的做法是否最佳?也不能因为这一做法成就了“中国好室友”的新闻,而认为是唯一最佳选择。同处一室就像一家人,没办法之下的打扰也算不了打扰,话说一家人不是不要见外嘛。媒体将其封为“中国好室友”的典范,背后传达的心理预期让人心寒。原来,“中国好室友”的标准,已经一降再降,“不打扰”已经满足。
若是在十年前,在寝室门口打地铺,有图有真相一下就成全国皆知的“中国好室友”,这样的新闻只怕是奇闻。而今成为众人皆口接受的“好室友”,因为期望值在下降,因为社会氛围使然。陌生化社会,独生子女时代,“容人之量”渐小,很多大学生最不擅长的就是与室友相处,各种室友因为小矛盾轻则恶语相向重则拔刀相见的新闻层出不穷。云南大学马加爵怒杀室友事件后,“谢室友不杀之恩”的调侃,说明宿舍正成为高校安全隐患的末梢,和谐温馨的室友关系简直是奢望,而这正是“不打扰”足以诠释“中国好室友”内涵的现实语境。
不打扰室友这一过去上不了道德高度的小事,在今日在媒体助推下成为“中国好室友”标准,而所在高校因为舆论一致追捧将其人为拔高,表面上看是社会正能量,实际上反映了高校同学关系的滑坡甚至说无奈。大学生活正成为中国人必经的成人礼。宿舍生活应该是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合体,处理宿舍关系满足于“不打扰”,到底是大学治理失位还是无奈?
“中国好室友”的标准本来就一降再降,还要将“最低标准”作为范例进行宣传,组织朱凯凯名字命名的迎新服务队,这是对浮躁舆论的跟风,缺乏对“中国好室友”应有标准的深入思考。对高校而言,相比为一降再降的好室友标准鼓吹,更重要的是反思,何以社会对好室友的期望只是”不打扰“别惹事”,背后有多少大学育人工作的失位?
“中国好室友”的水准一降再降,暑假回校不打扰室友打一地铺即受到追捧。笔者更乐见的是“中国好室友”的另一版本:朱凯凯同学夜深回校,上床睡觉抱歉地吵着了室友,可室友毫不介意,就像一家人,谁没个不方便的时候?互相体谅,和谐共处如果成宿舍关系的常态,谁会把自己一味忍让的做法作为室友相处的黄金法则呢?
作者程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