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谋取的发展,是实现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发展,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发展,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走出发展的“舒适区”,以新经济作帆,推动高质量发展。
心理学上有个“舒适区”的概念,指人人都有相对习惯和适应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人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会感到舒适,而一旦作出改变,会出现各种不适应,容易引起恐慌和焦虑。打个比方,一个左手写字的人,如果改用右手写字,就会不舒适。
其实在发展上,也存在“舒适区”。比如说在传统发展思维下形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已经形成的传统产业实际,就是一种发展“舒适区”。在这个“舒适区”里,因为日积月累,已经形成了一些老套路、老办法、老经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果要作出改变,换一个姿态奔跑,就会有一些紧张,有一些不适。付出的努力越多,取得的成果越大,越有可能不愿改变。
形成“舒适区”很正常,在形成过程中也需要付出一番努力。其中一些套路、办法、经验,也并不是完全没有作用。但是,“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这世界上哪有什么永远的“舒适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沉浸在“舒适区”中,不能勇敢地超越过去,那么今天的舒适就会成为明天的后悔。新常态下谋取的发展,是实现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发展,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发展,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走出发展的“舒适区”,以新经济作帆,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一心一意地推进新兴科创名城建设,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以“三室经济”、总部经济为代表的城区新经济特别是“楼宇经济”,向楼宇要绿色GDP、要税收、要就业。从一定意义上讲,只有走出发展的“舒适区”,推动思想观念、工作格局、方式方法调整,才能迎来新经济的万千气象。
走出发展的“舒适区”,并不意味着原来形成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就没有了意义。过去、现在、未来,并不是割裂关系,更不是对立关系。发展新经济,过去的一些好经验依然可以用,过去的成果好比“巨人的肩膀”,为我们求新求变提供了条件而不是制造了阻力。最关键的,是我们要认识到发展城区新经济特别是“楼宇经济”对于建设新兴科创名城的意义,要认识到建设新兴科创名城对于建设“强富美高”新扬州、争创城市发展第四次辉煌的意义。只有从这个高度出发,才会有改变的深刻自觉。
“创业艰难百战多”,创业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走出“舒适区”的过程。走出“舒适区”,可能会带来一定不适。但暂时的不舒适、不习惯,是为了将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而且所谓的“舒适区”,其实不一定真舒适,有的只是因为适应出现了依赖,有的只是因为害怕不愿意改变。就像当年火车取代马车,也有很多人不适应,可是现在进入了高铁时代,还有谁想回到马车时代?这就是“舒适区”的特点,很多只是害怕改变,有时不是改变有多难。正如本报这几天报道的一些城区经济向“楼宇经济”转型的案例,走出“舒适区”,就会迎来一片蓝海。
“弄潮儿向涛头立”,“舒舒服服”实现不了高质量发展。纵观扬州经济,“楼宇经济”已现模样、初现成效,城区新经济发展已显现磅礴力量。让我们走出发展的“舒适区”,在新起点上厚植新优势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