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报评论员金根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可以有效守护好“城市良心”。同时,要坚持建好与管好、用好齐头并进。
几年前屡屡出现的“城市看海”现象,让“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这句话一时十分风靡。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观察一座城市是否发达,高楼林立、商业繁华、马路宽敞等仅是“看得见”的一面,而更加重要的另一面是地底下“看不见”的东西。
对于现代城市来说,“良心”之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下水道,还有密如蛛网的地下管线。如果管理不善,今天这里出问题、明天那里出问题,那么不仅会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行,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种种麻烦,而且将对城市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因此,把地下管廊比作“城市良心”,应当一点也不过分。
这个“城市良心”必须用心筑造。以苏州为例,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埋设在城市规划道路下的各类市政管线都称为城市地下管线。按照不同的用途,城市地下管线主要分为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等六大类18种。截至去年年底,光苏州市区204条主干道下面,就有7200多公里管线。大市范围内的地下管线总长超过7万公里,连起来能绕地球一圈多。这么多的管线、这么大的范围,必须时时刻刻确保不出现任何问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可以有效守护好“城市良心”。具体的做法是,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公共隧道空间,将各种管线集于一体,并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
作为全国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苏州历时三年,完成了5个综合管廊项目的建设,并有序推进管线入廊工作。从已经完成的综合管廊试点项目来看,显见的好处体现在五大方面:一是有利于节约利用土地,统筹开发地上地下空间;二是有利于根治“马路拉链”,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三是有利于消除架空杆线,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四是有利于减少管线事故,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五是有利于提高城市抗灾能力,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个健壮的城市地下管廊。今年到2020年,苏州市区将加大综合管廊建设力度,力争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项目58公里。同时,坚持建好与管好、用好齐头并进。以《苏州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为基本遵循,完善地下综合管廊管理规章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明确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管理与运营维护、管线入廊管理、安全生产和保护等工作要求,进一步健全有偿使用制度,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完善综合管廊日常维护管理工作标准,规范工作流程,打造苏州综合管廊运行维护管理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