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课外辅导糟糕到了必须降温的地步?
2018-01-04 11:0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郑渝川  
1
听新闻

  记者在北京等地采访了解到,近年来针对中小学生的各类校外培训班市场火爆。据中国教育学会数据,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不少专家认为,教育培训机构往往以高强度培训、大量做题、提前教育、全民奥数等模式,培训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考试技巧,从而提高考试成绩,以此获得家长的认可。专家建议,要让课外辅导热降温,应从孩子兴趣和承受力出发,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并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等。(1月3日半月谈网)

  教育专家对于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的了解,仍然停留在“高强度培训、大量做题、提前教育、全民奥数”的层次,可以说,接近于无知。

  课外辅导机构的课程如果按照内容划分,既包括艺术类、体育类兴趣项目的兴趣班、考级班,也有以提高班、尖子班、精英班、培优班、强化班等各种名义出现的应试导向的辅导课程。专家批评的课外辅导机构,应当指的是后一种,但在强调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时,又会把前者的数字纳入总数,显得问题严重、迫在眉睫。

  其实,从提高班、尖子班、精英班、培优班、强化班这些辅导班的名字来看,就知道其面向的对象完全不一样。要想达到教学培训的效果,尽可能让学生和家长满意,从而提高培训课程的续约率,方法也肯定不一样。

  比如,提高班针对的是那种已经尽可能认真进行课堂学习,课后又认真完成了作业,但成绩依然徘徊在班级、年级中后位置的孩子。很显然,这类孩子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没有找对学习的方法。如果孩子的家长懂得教育方法,对于相关科目的知识掌握水平也很高,当然就有能力让孩子走出困惑;又或者,如果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于这类成绩徘徊在中等区间、中后区间的孩子,进行差异化的辅导,也应当能够可以起到作用。

  问题是,家长往往没有能力和时间去担负上述角色;而教师没有这个精力——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教育“减负”改革,改来改去,教师的负担重了,却没了精力和时间像过去的同行那样辅导学生。所以,可以认为,那些上“提高班”的孩子,其实是因为“减负”改革,被迫到辅导班上课,家长掏出了更多的钱。

  那么,提高班一类的辅导班有没有效果,是不是专家所说的只是通过高强度的培训、大量做题来进行呢?如果真是那样,家长自己就可以到书店,或者在网上下单,买齐孩子所在年级、比较薄弱的科目的辅导书,逼着孩子做完就行了。哪有这么简单的赚钱法子?课外辅导机构的提高班,必须注重恢复孩子的信心(就像前面提到的,这项工作本来应该由教师和家长来完成,但被“减负”给减掉了),然后根据孩子的专注力、反应水平、记忆力等因素,“精准扶贫”。

  你可能会问,尖子班、精英班、培优班、强化班之类的,针对学习成绩已经进入优秀行列的孩子的辅导班,总该是靠题海战术和高强度重复训练开展的吧?这种猜测同样没有依据,因为进入这类辅导班的孩子,虽然已经掌握了自我学习的方法,也很有自信,但同样很可能因为负担太重,生发强烈的厌学不满。如果中学在高三年级,新插入一门课程,会不会引发学生的不满和抵制?为什么课外辅导机构却能够做到,让本来学习压力和负担已经很重的孩子配合他们的强化训练?

  前面已经讲了,课外辅导机构的钱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赚来的,这个行业虽然规模大,看上去利润丰厚,但绝大部分营收和利润仍然集中在一小部分连锁经营的机构。其奥秘就在于,来上尖子班、强化班的孩子,凭借个人的能力、努力和学校教育的帮助,起点已经很高,要进一步的提高自己,要突破瓶颈,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找不到方法——高水平的、较好口碑的课外辅导机构旨在为这些孩子提供新的视角,通过一系列试错验证尝试新的方法。

  当然,尖子班、精英班、培优班、强化班一类的辅导班,也不是没有问题。很多孩子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发展到自我极限,对于学校教育的消化也还不充分,甚至可能已经非常吃力,只是因为家长的虚荣,然后被硬塞到这类辅导班,不但无法获得预期的帮助和提升,而且会在学霸高度集中的辅导班中,快速丧失学习热情和信心,精力上也不足以同时应付“两个战场”。

  另外,这类辅导班的师资配备水平很高,带有很强的稀缺性,所以定价高昂,意味着只有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才能够支付购买费用,而那些出身于中产阶级甚至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的孩子,即便也具备了进入这类辅导班提升培优的水平,家庭没有这方面财力。所以,尖子班、精英班、培优班、强化班一类的辅导班的大行其道,扩大了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家庭孩子的成长空间,而其他孩子的成长则会受到抑制,从而让社会流动水平降低。

  事实上,在教育“减负”改革深入推行之前,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的许多重点中学,都有校方举办的、面向尖子生的类似尖子班、强化班等辅导班。这类辅导班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升学率特别是进入名校的升学率,只收取少数费用,不在少数的平民家庭、品学兼优的孩子成为这类辅导班的受益者。而“减负”改革裁掉了校方举办的辅导班,却无力抑制社会辅导机构的兴起,事实上损害了社会公平。(郑渝川)

标签:
责编:孔婧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