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烽火芳菲》别成“不相信爱情”情绪牺牲品
2017-11-13 09:0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烽火芳菲》上映了,这是一部没有多少话题、导演在中国知名度不高、很容易寂寞的作品。从电影名称可识其“文艺片”属性,“烽火”战争也,”芳菲”爱情也,当然更有想象力的人,会认为“芳菲”是为女主刘亦菲定制。

  不过,从片名就可知道,这是一部冒着莫大票房风险的艺术探险。试想,今日中国人为高房价、事业升迁、子女教育而焦虑苦恼,还有多少人相信纯爱?战争中的爱情?当年看《魂断蓝桥》时相信,可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导演还要拿极端情况下的爱情魅惑我们吗?很多人不信。

  这不是一部无中生有的电影,其故事其来有自。1942年4月18日,美国杜立特轰炸机群轰炸日本后,16架B-25轰炸机在我国浙江、江西、安徽迫降。为了营救弃机跳伞的75名美国飞行员,中国百姓付出了巨大代价,数十万人被侵华日军残酷杀害。

  丹麦籍奥斯卡获奖导演比利.奥古斯特,最终拍出了一部剧情无限简单、爱情并不传奇的文艺片,票房上也无多大把握,可他还是认真去拍了,历6年之久,多次深入千岛湖深山,因为他的情结,因为他为听到数十万中国百姓为营救几十名美国盟友飞行员被杀或牵连至死而感动,这就像一种使命、一种命中的召唤。

  我看到豆瓣有人评论,“几十万人为营救几十个外国人死了,这种无脑剧情也能想出?!”,可这就是真实历史。那些文艺青年,当年可以为好莱坞大片《辛特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感动的一塌糊涂,发生在中国的中美共抗法西斯的真实历史,怎么就变成“荒诞剧情”?

  据说《烽火芳菲》放映以来,口碑不好票房受阻,所谓“最大的硬伤”是“那样极端情况下的爱情不可信”。照我看来,大家不是不相信“一个被救的美国军官怎么在语言障碍下与一个中国寡妇相爱”,而是在主观拒绝“一个很简单没有狗血只有默默对视的爱情故事”。

  要知道,今日中国影视很多是靠话题、小鲜肉、雷人剧情制造话题的,《烽火芳菲》中唯美、简单、无结果的爱情,难以吸引正在变得坚硬、冷漠的心灵。有人说,这部影片缺少大片的元素,在我看来,这就是大导演的气质,不人为制造话题,忠实历史背景,不亵渎爱情,为了心底的一丝感动而付诸艺术实践。

  我们倒是要反思,当物质生活繁华,有多少人失去了为简单情感而感动的能力?我们倒是要反思,当商业片成为主流,有多少人凭朋友圈风评,而替代自己思考做出从众的选择?《烽火芳菲》没多少话题,因为希望观众关注作品本身,而其中的诚意、低调却为人所无视。

  还记得之前豆瓣上的一种汹涌声音吗?当《建军大业》排片即将结束,很多影迷开始后悔,其实这部影片远没有之前肆意蔓延的差评所说的那么差,“我欠《建军大业》一张电影票”的声音很大,可时间已晚,一部没那么差的影片“被人为搞死了”。我担心《烽火芳菲》因为大众的懒于思考和从众盲流,而遭受同样待遇。

  难道当代国人失去了想像力?战火纷飞中,人性最不可测,两颗虚空无靠的异性心灵,相爱太正常了。而且导演没有渲染情欲,只是通过爱情诠释人道、互信与容纳。好莱坞大片中再不靠谱的爱情,很多人封为经典,当我们自己的爱情故事变得安静从容,很多人却不信了。照我看来,《烽火芳菲》诚意十足没什么硬伤,若说有硬伤,那也是:这届观众是不是“情感变得麻木了”?

  作者程振伟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