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面对名校鄙视链,何需妄自菲薄!
2017-10-13 09:3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近日,一篇名为《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的文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并又一次引发人们关于高校鄙视链以及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广泛讨论。

  文章作者名叫丁鹏,本科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管理工程系,工作一年后考入北京大学,成为一名中文系硕士,并加入中国作协,现任《诗刊》社编辑。三本逆袭北大硕士,本是一个十分励志的故事,但据作者所写,身边人对于自己本科学校的追问,总能引发一些不可避免的尴尬。

  文中所反映高校鄙视链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大约是指“清北>985>211>一本>二本>三本>专科”,虽然国家一直禁止招聘时出现985、211等词汇,但无论在用人单位还是学校眼中,高校鄙视链仍然存在,并或多或少产生一定影响。

  高校鄙视链的存在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着一定的社会根源。不管人们如何抨击指责,高考无疑是当下较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高考进入名校的考生,在智力、努力、能力、态度等方面必定有其过人之处。四年的本科教育,名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又将成为学生提升自我的重要助力,从名校选拔到优秀人才几率远高于普通学校,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前段时间网上热议的招聘只留985学生简历也实属用人单位的无奈之举。

  但不可忽视的是,许多非名校毕业生在相关领域做出了许多贡献。无论是杭州师范学院毕业却极大改变了国人生活方式缔造了自己的网络帝国的马云,还是从三本逆袭北大的于鹏,他们起点并不高,可谓位于鄙视链的末端,最终却靠自己努力到了更为宽广的舞台,这值得我们敬佩,但也要明白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

  摒弃高校鄙视链,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英雄不问出处,面对高校鄙视链,真正有才华有理想的人无需妄自菲薄,努力提升自己,从被“贴学校标签”到“改写学校标签”,共同努力为母校正名,为自己正名;企业等用人单位则需要更多的看重学生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创新招聘制度,不拘一格用人才;对高校来说,则应均衡教育资源投入、营造更为公平和多元化的教育环境。

  同时,近年来各项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也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名校深造,不断推进教育公平,逐步摆脱“一考定终身”的问题,对于从根本上消除名校鄙视链具有重要意义。

  张凤艳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