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和几个朋友酒叙,其中有人抱怨媳妇老要查看他们的手机,觉得特别烦。8月28日,冯小刚微博发文谈夫妻手机隐私问题,“两口子不能较真儿,糊涂点就白头到老了。最大的原则就是家庭的安定团结,真相没有那么重要。七夕快乐,两口子放下手机好好吃顿饭。”这话一石激起千层浪,“查手机”成了爆款话题。(8月30日梅州日报)
浪漫七夕夜,热议“查手机”。冯导话题一开,各方观点对垒。有人觉得爱情就是忠贞,就是可以“一看到底”;有人认为是人就有隐私,谁都该“有所保留”。更加上“有几个经得住查的?出轨方如果想离,查手机没用!出轨方如果不想离,一查手机准保离!”的偏激之语,围城内外的青年男女要么愤然于“渣论”,要么对不完美的现实深以为然。
冯小刚对“查手机”可谓感触颇深:比如2004年的贺岁片《手机》,片中的严守一、费墨,就因为一部手机,把家庭、生活、工作搅得翻天覆地。徐帆最著名的保家宣言就是:“外面女人扑冯小刚反正是男人占便宜。”正因如此,冯导可以光明正大反感“查手机”这件事。当然,这种反感亦非没有道理:一则,当手机成为“人体器官”并承载“核心信息”的时候,它已经不是寻常意义上的通讯工具,而成为跟“日记本”一样私密的个人用品。这个时候,是选择赤裸裸还是穿衣服,恐怕见仁见智。不能说不给看手机,就一定在出轨。二则,“查手机”如果视为权利让渡的话,需要辅之以责任履行为前提。爱情或者婚姻里,谁也没有居高临下的权力。给你查,可以,凭什么——是合同关系的邀约、还是有情任性的耍赖?总不能以“抓鬼”的姿态拿个窥视镜把手机翻个底儿朝天。至于半夜睡觉拿你指纹开锁的,简直堪比恐怖片还要惊悚刺激。
在中国,“查手机”是个真问题。因为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为58%,高于俄国的45%和印度的17%,亦高于老龄化日本的39%。手机智能化之后,它承载了诸多场景与功能。什么样的手机可以查、什么人的手机能够查,恐怕不单单是个“婚姻关系”的话题。即便从单纯的过日子的视角来看,智人疑邻似地“查手机”,永远解不开心虚的结。古人云,“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爱情婚姻关系容易速成,崩塌起来也不费吹灰之力。一旦信任链条破裂,“查手机”或成为一种间发性症候群——随时查、随地查、不死不休地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地查,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呢?
有一个道理倒是真切的:当真出轨的,未必在手机上;在手机上出轨的,未必有散了的贼胆。《我不是潘金莲》里,别人问结婚五十年的夫妇,凭何守住婚姻。老先生说:忍。老太太说:错了,是一忍再忍。人无完人,婚姻也不可能是偶像剧般不食烟火。倒是有个箴言可谓真理:结婚前擦亮双眼,结婚后睁只眼闭只眼。这并非说彼此撒手不管,而是懂得权责边界,不在病态洁癖中作死真爱。
一句话,“查手机”还是“过日子”,有时还真是个两难选择。互爱互伤,才是温暖的常态。
http://mzrb.meizhou.cn/html/2017-08/30/content_158435.htm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