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韩春雨事件 我们该反思什么
2017-08-04 15:0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北京时间83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的社论,称“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5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 

  一年多的纷争和等待,以韩春雨团队主动撤稿,而暂时告一段落。然而,就韩春雨团队论文中实验的可重复性,则依旧是个迷。韩春雨事件所引发的学术争论也并未因此结束。韩春雨主动撤稿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学术造假,相反,韩春雨主动撤稿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学术研究的一些信心。 

  在这里,我们不想讨论专业的事情,我们更多想探讨的是韩春雨团队的论文为何在没有经过同行实验证实的情况上而仓促投稿,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怪?在论文发表后,遭受质疑时,韩春雨团队为何迟迟不公布数据,以澄清真相,这其中又是什么在作梗? 

  深思其中,功利思想才是罪魁祸首。姑且不论是学术造假,还是实验数据错误,韩春雨事件本身都折射出一种浮躁、功利、急于求成的科研心态。然而,目前这种心态在我国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中还是普遍存在着。就是因为一篇论文在国际知名专刊上的发表,曾让“名不见经传”的韩春雨“名噪一时”,成为国内国际“红人”。然而,实验本身也可能是偶然的成功,一时的获知的数据,却没有经过反复的实验所得。殊不知,科学研究绝不是做秀,绝不是沽名钓誉,科研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撑,是踏踏实实、夜以继日地科学实验和反复论证。而作为利益相关方的河北科技大学,在韩春雨事件中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韩春雨“一鸣惊人”时赚足了国内国际声誉,在韩春雨论文遭受质疑时,却缺乏启动相关调查的动力,也存有“护短”的嫌疑,作为学术诚信监管主体也应承担一定的后果。 

  鉴于以上原因,政府应迅速启动科研管理调查制度,相关部门及第三方应迅速介入,并把调查结果及时公布于众,重拾大众对于科学研究的信心。与此同时,政府应借鉴国际上处理学术争议的科学途径,启动严格的调查程序,一经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应给予严厉的惩罚,相关方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坚持眼睛向内,坚决打击学术不端”正是为了保护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科学是不断证伪的过程”,有成功必然有失败,而且多数情况下,是失败多于成功。然而,只有秉持着实事求是和宽容失败的原则,我国未来科学研究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作者:王玉玲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