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部分临床药品出现供应不足甚至断供,个别药品“一药难求”,成为医疗卫生领域突出难题。为破解部分药品短缺之困,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定点生产、完善短缺药储备等方式,保障短缺药品供应。(7月2日人民网)
部分药品出现短缺,有些是因为原料供应具有季节性特点;有些是因为用量小,企业不愿生产;有的是因为药品原料或制剂生产企业太少,一旦有问题就会出现暂时性短缺。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短缺药品大都是低价药和妇儿专科、急(抢)救药,目前对于这些药品生产的扶持配套政策还不是很完善,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公立医院改革还在推进过程中,一些医疗机构采购使用低价药品的动力不足。
部分药品出现短缺,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个别药商控制原料,囤货不卖,哄抬价格,造成市场供应紧张,然后将这些原本廉价的紧缺药通过非法途径流向“黑市”,“黄牛”做起了倒卖生意。据媒体报道,一盒仅售7.8元、治疗罕见的婴儿痉挛症的注射用促皮质素,在医院很难看到,而“黑市”上却被哄抬到4000多元。出现这样的情况,说明其生产、流通、监管体系出了问题。破解“廉价药荒”需要政府监管这只“有形之手”更好地发挥作用。
两年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从生产、流通、价格、招标、采购、使用等各方面都开出了“药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不是十分明显。说明这个“药方”既没有对症下药,更没有药到病除。譬如:该《通知》中明确,“建立常用低价药品从生产、流通、库存到使用全过程实时更新、动态监测和分析的药品生产供应信息系统”。那么这个信息系统建立后,应该知道“廉价药”哪些企业在生产,生产后又销往了何处,库存还有多少?如果真正落实,发现问题后有一追求到底的话,也就不可能使这些廉价药出现断供或流向“黑市”的问题。
“廉价药”进行定点定量生产。药企生产“廉价药”肯定利润不高,要提高药企的生产积极性就必须通过增加国家补贴等,让药企有一定的利润空间。有关部门通过对药企生产设备、技术、资金等各方面考察后,选择多家企业公开竞标后进行定点生产,使“廉价药”在市场有足够的供应。对于拿了国家补贴后不好好生产廉价药,生产了之后又不按规定销售的,不仅要取消他们补贴和生产资格,还要给予重罚,对进行利益输送的人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其次,对于三级以上医院,实行政府调控和配额供应。根据这些医院往年病人的诊治情况,给予一定的“廉价药”配额,促其使用,并规定其有一定量的储备,从而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用药环境。假如医院不按规定、不按配额和比例等使用廉价药,那么也应该给予相应的处罚。
如何破除“廉药荒”,国家卫计委近又提出了六项应对措施,其中包括: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制度,合理布局监测哨点,逐步扩大监测范围,实现短缺药品信息监测全覆盖;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分级联动应对机制;实施定点生产、协调应急生产和进口、加强供需对接、协商调剂、完善短缺药品储备、健全罕见病用药政策等等。这些措施是否下对了药,还得看疗效。(胡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