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透视“中国史非历史学”中的几多尴尬
2017-06-23 15:2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6月9日,本报报道了山西省吕梁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中,因认定“世界史不是历史学”等情况导致报考者在资格复审环节被淘汰一事,广受关注。报道发出后,本报接到不少同类线索。比如,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今年25岁的刘芳(化名)一直学习历史学,但当她报考江苏省苏州市一个公务员岗位时,却被用人单位以她所学专业不是“历史学”为由拒绝。(6月23日,中国青年报)

  近日,关于招考工作中专业资格审核不专业的新闻,引起了网友的围观和吐槽。“世界史非历史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非中国语言文学”,现在,就连“中国史”也不是“历史学”了。如此僵化和教条的非专业的专业资格审核,一再挑战公众的常识和底线,在激起网民愤怒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几多尴尬。

  首先,文科专业研究生就业难。按理说,研究生有高学历傍身,在就业市场上是有竞争优势的。可是,这事儿具体到文科专业的研究生身上,就未必成立了,尤其是如考古学、文献学、中国文字学、外国哲学等冷门专业的研究生。如果学习这些专业的研究生,不是就读于该研究领域的国内一流大学,那么“毕业即失业”往往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尴尬境地。为了解决就业,不少文科专业的研究生,发挥自己“会考试”的特长,扎堆报考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这样的局面,是否也意味着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一些文科专业研究生的教育要针对社会需求加大教育改革呢?

  其次,不专业的专业资格认定。人社部门负责招考的专业资格审核工作,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地方人社部门的审核认定极其的不专业。“中国史非历史学”是典型的“白马非马”论,这么明显的错误,为何负责资格审查的工作人员不能分辨呢?是工作人员太无知,还是手握权力太傲慢?熟悉和掌握正确的学科分类知识,才能做出专业的专业资格审核判断,否则出错的几率会很大。试问,认定“中国史非历史学”的工作人员,真的具备专业的学科分类知识吗?不仅没有,甚至连基本的常识都缺乏。这就导致他们在专业审核的时候,操作机械,教条主义严重,进而闹出笑话。

  最后,招考专业和学科分类未并轨。虽然各地招考部门都有一份指导性的专业目录,但是这份目录不够详细,很多专业的提法本身就是存在问题的,特别是一些研究生专业,根本就没有涉及和细化。要解决一矛盾其实并不难,找到权威专家,制定一份招考专业的详细目录即可,并且及时更新,总而言之,不能存在“双重标准”,必须要将招考专业统一到学科分类之中,压缩招考部门在审核考生专业过程中的“自由量裁权”。

  另外,招考部门认定考生专业不符时要慎之又慎,凡是审核不合格的都要做到“有理有据,依法依规”。“白马非马”式的专业审核,既损害了考生的切身利益,又透支招考部门的公信力,结果只能是“双输”。“中国史非历史学”并非一则笑话,在苦笑的背后潜藏着诸多的尴尬,要破局还得多方发力才行。

  作者:沈道远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