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维护交通秩序岂能仅靠“熊抱”
2017-03-14 09:4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赵紫豪  
1
听新闻

  近日,一段无锡交通志愿者采取“熊抱”方式劝阻一女子横穿马路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当时一名穿着红马甲戴着红帽子的年轻男子和一名女子在马路中间拉扯,女子想要前行,男子则是进行阻拦,在阻拦无效的情况下,男子一把将女子抱起,并且返回到马路边上,随后交警也赶到了现场处置。不少网友看完视频后不忘为该志愿者“点赞”,称这名志愿者非常“霸气”、“敬业”、“有责任心”。视频中的志愿者小冯之后接受采访,称当时自己没想那么多,为了不影响交通,才不得已“抱”之。(来自中国新闻网) 

  “中国式过马路”一直以来就是“久治不愈”的难题。无论是从人文道德、财产经济还是社会治安来说都是有害无利的。这样的做法既是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行为,对自己生命健康不负责任的同时也为自身安全带来隐患,同时也扰乱和破坏了交通秩序。交通违法行为五花八门,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有交通设施不完善和不合理所致。更多的是部分行人内心的法治观念淡薄,规则意识欠缺,道路管理执法不严,违法行为不能得到相应惩戒,造成人们有法不依,法治难以落实。 

  要求驾校每批学员志愿辅佐指挥交通无疑是一种规定上的进步,但是学员毕竟有自身有一定的局限性,经验和专业性不足,一些难以处理的违章行为不能采取恰当的方式处理。仅靠此形式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根治。不同地区应该采取与当地实际需要相结合具体整治办法,同时建立好明显的标识,让行人明确路标。 

  小伙子采取如此“抱”力执法,出于善意也出于无奈。经过几经好言相劝之后无果,正是体现了存在一些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人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危险和严重性。然而,仅仅靠勇气执法并不是长久之计。要让行人对待交通规则树立自觉遵守的意识,明确规则的重要性和意义,由被动变主动。从根源上解决安全隐患,从更高更深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行为,清楚分辨以侥幸换取安全是否值得。 

  基于我国实际情况,要根治“中国式过马路”并非一朝一夕。作为公民除了自身遵守、学习道路交通法规,提高安全意识,同样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宣传交通法规,主动参与交通疏导,劝阻身边的违章行人,举报机动车交通违章现象;自觉行使建议监督权,向交通管理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愿更多的人参与到维护交通秩序的队伍中来,治理道路交通安全靠的不仅是“抱”的勇气,还有制度的有效性和行人的自觉性。 

标签:
责编:胡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