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出台了一些规定,旨在建立完善的明察暗访常态化机制。但笔者也从一些公开报道中观察到,一些暗访与明察并无区别,暗访前已经通知了时间、地点,被访方则做好了相应准备,暗访结束后,一切照旧。(2月23日《云南日报》)
顾名思义,暗访就是暗中调查寻求有效信息,是了解工作情况、监督和推动工作落实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其目的是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督促完善。通过暗访,让被暗访方措手不及,一些现象和问题会未经遮掩、“原汁原味”地暴露出来,能看到“庐山真面目”。
然而在现实中,“暗访”变“明察”的时间屡见不鲜,经常是“未见人下楼,先听楼梯响”。2013年1月23日,湖北省黄石市某报刊登一则新闻,标题赫然为《距国家暗访组来黄检查只有98天》,暗访消息提前三个多月曝光,变成了通知。
“暗访”变“明察”,是暗访部门和被暗访部门两厢情愿的结果。被暗访部门为了工作出彩,在上级面前有光,跑关系搞勾兑打探消息,遇到重大工作暗访,甚至不惜血本攻克“暗访”组成员,以期踩点布景,在暗访组面前“呈献”最佳效果。而暗访部门成员打不开情面,认为被暗访部门没有功劳有苦劳,较真碰硬过意不去,加之被暗访部门有需要,为了皆大欢喜,在半推半就之下做个顺水人情,于是“暗访”也就变成了“明察”。
暗访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还是对问题遮遮掩掩,以及欺上瞒下带来的隐患。“暗访”变“明察”,让被暗访部门未雨绸缪踩点布景,见到的情景是经过“导演”好的,看到的“人物”是经过“包装”过的,听到的声音是经过“加工”了的,不仅助长虚报浮夸之风,还带来恶劣的社会负面影响,对重建政府公信、重塑官员诚信并无益处。
打铁还需自身硬。让“暗访”回归本真,暗访部分要敢于“唱黑脸、当包公”,克服“过得去”思想,确立“过得硬”标准,做到讲原则不讲关系、讲规矩不讲面子、讲公心不讲私心。被暗访部门要把暗访视作检验自己工作成效的方式之一,把随时经得起暗访作为工作的要求和目标,将工作做在平时、做在细节,将该完成的任务不折不扣完成好。如此,才不会如临大敌、寝食难安,千方百计打探暗访消息,不会让群众“欣赏”了一场又一场心照不宣的政绩秀。(秋雨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