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5月25日,一段朔州市实验小学的学生们集体痛哭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该学校校长赵志杰表示,此举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感恩,属于学校个体行为。也有不少网友在看过视频后表示,这种行为的背后,是一种营销套路。(见5月26日的《重庆晨报》)
小学生听演讲集体痛哭,演讲者说是孩子们开始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很多孩子们流泪是发自内心的,有的愧疚,有的感恩,这不是所谓的煽情或洗脑。
这种演讲是否属于煽情或洗脑,仅从演讲的性质上便可看出。演讲如果没有鼓励性的煽情,那就不叫演讲了。所以,否定小学生听演讲集体痛哭是煽情所为,其实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演讲者为什么如此煽情,皆源于名和利。虽说这次演讲后没有推销书,演讲者也是在推销自己。试想,演讲者上场演讲2小时便可以拿到5万元演讲费,这么大的利好,谁不追求?而今,演讲者把该校学生们煽情得集体痛哭,就是在打广告,希望别的学校也请他去演讲,这样演讲者就可以名利双收了。毕竟,教育学者熊丙奇说得好,这种“表演式的感恩教育是形式化和功利化的”。既然演讲带有功利化,这种感恩教育的演讲就掺有杂质,不值得提倡。因为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极容易被煽情,小学生这种集体痛哭,不是真心的流泪,而是“被流泪”,难以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反而伤害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因而,这种感恩教育不是真正的感恩教育,而是一种“煽情教育”,与对孩子们自主性以及身心健康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如果真正能够让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集体流泪,那才算真正的感恩教育。对未成年人特别是儿童,开展这种“煽情教育”,是教书育人的天敌,只会使感恩教育滑向图形式、走过场,徒有虚名而已。
当然,出现这种“煽情教育”,不能责怪演讲者。演讲者之前不说,学校也很清楚,这样的演讲是商业性演讲,不是自愿者演讲,也不是“送爱心”,明知如此,为什么学校还要花重金请这样的演讲者来演讲呢?这5万元演讲费得值不值?是怎么列支,以什么名目列支的?是否符合财务规定?等等,都值得考量。也许校方认为,开展感恩教育,都需要支出。但学校是完全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理应节俭办事,事半功倍。请人演讲者,不是说不给报酬,关键是要适度,比如2个小时支付2000元就比较好。果如此,把48000元省下来,去救济贫困生,若每生2000元,可以救济24个贫困生,这样更有利于对学生们开展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种民族文化,它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并非学生听一次“煽情教育”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平常的日积月累,需要在社会上营造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需要培养责任担当和家庭意识,需要学生们耳濡目染,决不能把学生们当作弘扬美德的道具。否则,放纵这种“煽情教育”的“提升思维”的形成,往往会使评价的标准异化,导致目的也被异化。这就像开展感恩教育要求学生们“为父母洗脚”一样,不宜再给这种行为戴上“感恩大帽”。
道理是想通的。即使这次“煽情教育”算感恩教育,仅让学生们一次“感动”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老师与父母们的“身教”。只有成年人发自内心身体力行的“身教”,才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感动、感染孩子们,让孩子们逐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践行感恩。从这个角度上讲,对未成年人特别是儿童的感恩教育,不需要“煽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