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7月16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建福州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来,中国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有55项世界遗产,已经列入了名录,并且得到重点保护。36年来,中国政府认真地履行《公约》,大力地推动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积累了不少经验,为世界遗产保护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用法律构建保护之网。中国将世界遗产保护纳入国家战略,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成为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同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现行的法律法规为履行《公约》提供了法律保障。2002年,为规范和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四川省制定了专门的保护条例。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备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监测和研究工作体系,实现了对遗产地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的监管。
用技术留住文化根脉。如何让世界遗产在现代依然富有“青春活力”?在保护传承中,少不了信息化的助力。苏州通过“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和“文物建筑DNA结构建模工程”,以点带面,对古城进行成片梳理,为古城保护提供新思路;绍兴古城保护用上5G“芯”,实现无人机航拍VR巡检、古城关键景点8K高清视频监控等功能……中国利用网络信息和大数据对世界遗产地开展更加智慧化的规划和管理,利用数字化和虚拟技术对世界遗产地进行复原再现,实现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性的展示、传播。这些信息化的助力,拓展了世界遗产保护的理念,极大地丰富了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思想库。
用行动守住民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为此,故宫在多年前就实行了“周一闭馆”策略;近日,苏州古城保护提升“1+11”方案出炉,3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711亿;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地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的阿者科村,以保护世界遗产带动旅游业,以旅游发展促进遗产保护,将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将遗产保护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相结合,这正是中国对世界遗产保护的另一种思路。
保护不是一成不变,保护应该是存留精华,保护还应该是共同成长。中国还为柬埔寨、肯尼亚、尼泊尔等国遗产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支持相关的教科文组织二类中心和教习,为缔约国提供能力建设和遗产地监测服务等。
天地厚礼,世界共享。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世界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方案,希望对本届世界遗产大会达成更多的新共识和新倡议有所帮助,为世界遗产保护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