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乐樵苏
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给力”“达人”“村超”……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发展,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网络新词流行起来。一方面,体现了年轻小伙伴勇于创新表达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彰显了汉字作为文化符号的不朽生命力。然而,我们也需厘清,网络平台确也存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实情况。正如本次专项行动治理的主要目标——恶俗、荒谬的黑话烂梗,它们披着“网言网语”的外衣,危害网民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形成不良的精神腐蚀。
放眼校园,不知从何时起,“栓Q”“芭比Q”“老六”等黑话烂梗正成为青少年日常社交的语言,有人称之为“硬通货”。实际的情形是,在说梗、接梗、抛梗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却在悄悄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对恶趣味的盲目追捧。究其原因,与互联网时代下,青少年高频接触电子产品不无关系。当下,一些网络平台为博“眼球流量”,将黑话烂梗设置为热搜,甚至在首页首屏等重点区域呈现,这样的做法无疑助推了“毒瘤”在青少年中的肆意扩散。
与传统的书面文字相比,网络平台上的文字表达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实时性、多样性等多重特质,注定了其传播速度会更快、更广,甚至更普及。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当代青少年的日常与网络息息相关。据统计,2023年底,我国未成年网民群体已达近2亿人。因此,网络文字的使用是否规范,绝不是一个小问题。从另一方面来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是非辨别力相对薄弱,对于隐形的思想侵蚀更是难以抵挡。如果长期接触,甚至频繁使用黑话烂梗,将拉低他们的文化审美及道德水准,有碍于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能力。
中华文化悠久而璀璨,语言之美亦是亘古绵长。诚如语言学大家王力先生所言,语言的时代性是非常重要的。如今,我们正身处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与见证者。此次专项行动剑指网络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等诸多乱象,就是从根源上清朗网络空间。
同样需要澄清的是,治理网络黑话烂梗,绝不是限制大众表达,更不是扼制网络文化兴起。恰恰相反,是为了让更多有新意、有内涵、有文化的“梗”流行起来。只有在清朗的网络空间中“有话好好说话”,才能让每一个个体真诚、真情、健康地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