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留白
国庆上网被某知名企业家骂了整整7天?有媒体报道,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里,短视频平台出现了大量某知名企业家的发言视频,涉及堵车、调休、游戏等热门话题,时而言辞犀利,时而爆出粗口。据悉,这些发言与某知名企业家并无关系,而是由AI合成。目前,相关短视频已被各大平台下架。
在此之前,互联网上也曾出现一些利用AI技术伪造名人声音的案例,比如“AI某燕姿”“AI某奕迅”“AI某俊杰”等一众“AI歌手”相继诞生。但与前几轮不同的是,此次AI生成的某知名企业家配音内容与其本人说话风格大相径庭,且粗口频出,部分内容已经超出了玩梗的程度,对其个人形象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再一次引起了公众对AI深度伪造技术的担忧。
作为AI技术进步的产物之一,深度伪造技术可以让歌手“唱”那些根本没有唱过的“歌”、让演员“演”从没有演过的“剧”,在给不少网友带来新鲜感的同时,它所造成的侵权等问题也愈演愈烈。就在上月底,又一起录音门引发热议,事后警方发布通报,证实了有人用AI工具伪造声音传播不实内容。
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今深度伪造技术的门槛正不断降低。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进行换脸拟声早已不是什么难事,只需拥有声音与照片等“素材”,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软件进行较为简单的操作。这些合成的视频、图片和音频很有可能被用于违法违规用途,而一些年纪稍大的长辈很难分辨出来。比如,近年来,不少诈骗分子通过AI换脸和拟声技术实施诈骗,诱导他人亲属转账汇款等。可以说,AI深度伪造技术的滥用正对社会产生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法律层面来说,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他人声音进行配音创作,已经涉嫌侵权。民法典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有关规定。这意味着,声音作为个人特征的一部分,与肖像一样,受到法律的明确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声音权人同意,不得擅自使用、公开或侵害其声音权益。同样地,擅自使用他人肖像制作换脸视频也可能侵犯他人肖像权、隐私权。
面对不断进步的AI技术,监管需要及时跟上脚步。一方面,在人工智能领域建立起有效的法律框架,同时对技术本身进行适度的监管。另一方面,平台也应加强内容的审核和管理,对疑似AI生成的内容标注提醒,尽量避免恶意内容的传播。在今年9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AI生成合成内容,应当添加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前者可被明显感知,后者添加在元数据中。
在信息时代,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尽量减少在公共平台上传个人声音、图像等信息,也是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深度伪造技术可能还会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因此,我们更应坚定地守护真实与虚拟的边界。唯有如此,人类才能在这场技术浪潮中稳健前行,迈向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