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地评线】听·见丨“隐居”高校的博物馆,究竟有啥看头?
2024-10-12 20:00: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文心衣

你知道吗?南京51所高校中竟然“藏”着67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

“全国唯一的指纹主题博物馆”“江苏首个省级中医药博物馆”“藏有10万件动植物标本的珍稀动植物博物馆”……近日刚刚闭幕的首届南京高校“博物馆”联展,让很多人惊呼:万万没想到,原来“象牙塔”里竟然“藏”着这么多“好东西”!

据媒体报道,目前国内一般意义上的高校博物馆数量超过400家,并且以每年8到10座的速度增长。这个数字很可观。由此引来一个话题:在当下的文博热潮中,高校博物馆可否与其他博物馆一起,满足大众学习、研究、欣赏的需求,从而让更多人置身其中“游目千载,对话古今”,成为公共文化生活的“热源”。

有一点可以明确,高校博物馆也是博物馆大家族的重要成员。尽管高校博物馆与一般博物馆在科普和文化传承功能上有所重合,但由于高校博物馆同时服务于大学教育和研究,因此其公共服务功能有着更为显著的“精”“深”特点,这实际上也被认为是高校博物馆的最大亮点。

譬如,目前已对公众开放的中国农业大学饲料博物馆就是世界上首家以饲料为主题的博物馆,这里收集展示包括青贮饲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青绿饲料、蛋白质补充料等在内的1500多种饲料,妥妥的世界第一。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内藏有火炮类、轻武器类、引信类、军事通讯和光学器材类等诸多门类计6000余件珍贵藏品,早已被不少“军事迷”视为不可错过的打卡地标。可以说,每所学校的博物馆根据地理位置和办学特点而各有不同,可谓一校一馆一特色。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博物馆就是“大学中的大学”。以如此珍贵的文化资源服务社会,应该会产生更多的“浸润”和“生发”。对于青少年来说,每一次不经意的触动,都可能会播撒一颗希望的种子。校内校外的“萌新们”透过高校博物馆这扇窗,走进大学,感受学术氛围,必将获得持久的启迪和滋养。

但遗憾的是,尽管有的高校通过向社会公众开放博物馆,获得一致好评。但更多的高校博物馆,想要进入参观却并不容易,其开放程度和公众参与度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就在今年博物馆日前夕,有记者走访了北京20家高校博物馆发现,仅7家周末开门,3家寒暑假开门。诚然,选择这样管理方式的校方,一定是各有各的难处。但也必须看到,从高校的角度来说,既然有博物馆,那么天然就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公众希望通过参观学习知识,高校也可以通过展览、讲座和研究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还能达到科普的目的。很显然,这是几方都能获益的好事。从国内外那么多大学博物馆成功运营的案例来看,或许这些“不合适”并非无解难题。

当然,也应当看到,鉴于高校博物馆固有的教学科研职能,或许不必与社会上其他博物馆使用同一套运行逻辑。对此,不妨探寻更科学可行的分类管理,满足不同群体的诉求。我们都期待,更多有特色的高校博物馆能走出“深闺”,为“文博热”再添一把火,让文化育人更生动。

标签:
责编:孔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