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240905172527.jpg
【地评线】听·见︱呵护“少年的你”,谁都不是局外人
2024-09-01 12:58: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轶文

今天,开学了。很多新家长在社交平台上留言说,在忙着给孩子准备学习用品时,心里总会莫名闪过一丝顾虑:孩子在学校会不会被同学欺负?值得关注的是,新修订的《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也于今日正式施行。这,或许能为家长们打了一剂定心针。

仔细阅读《条例》,其中继续高度重视预防教育,明确了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等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责任,强化了对不良行为的分类干预矫治,力图构建全社会共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制度体系。

家长们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近些年,多起校园欺凌和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发生,“未成年人犯罪”“犯罪低龄化加剧”等相关话题屡屡登上热搜,牵动着人们的神经。今年4月,在最高检、最高法,联合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等相关部门举行的开放日司法活动中,明确指出2021年至2023年,共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3178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人生来本是白纸,涂什么颜色成什么风景。蒙童时期家庭的启蒙教养很关键,但少年时期规则意识和法治素养的培育也同样重要。

此次《条例》修订总结了江苏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实践经验,对预防犯罪的教育有专章规定,重点明确了学校层面、家庭教育层面的责任,进一步完善了法治副校长制度。相较于事后司法被动去“严厉追加刑责”,主动性预防则显得更有价值。

让我们欣喜的是,在这次新学期中小学新教材的改版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也合理的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一年级“平平安安回家来”,二年级“我乐观 我向上”,三年级“安全记心上”,四年级“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自我保护,免受伤害”,六年级“预防欺凌与侵害”,七年级“珍爱我们的生命”等。在孩子们心中早早地播下法律的种子,引导他们尊重和敬畏生命、保持身心健康,做到自尊、自信、自强,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不受欺负,而是教会他们爱自己也爱他人。

今年以来,防治校园欺凌,各地也有不少举措出台。据媒体报道,贵州新疆等地的教育部门公布防治校园欺凌的举报电话,福建四川等地的学校则是在厕所拐角等欺凌高发地按上了报警器……这些举措让发生在隐秘角落里的欺凌暴露在了阳光之下。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暴力不仅隐蔽于校园中,还有可能发生在校园周边乃至回家的路上。那么,我们还该做些什么?才能从根源上杜绝悲剧的发生。

对此,《条例》除规定家长和学校的责任外,还规定有关社会组织、公民有权予以制止,并向公安机关举报。明确公安机关可以依法采取的矫治教育措施,以及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配合矫治教育的义务。这些既让涉罪未成年人感受到法治威严,也对社会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的确,事关未成年人的未来,我们谁都不是局外人。治愈伤害、预防悲剧是社会的责任。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杜绝校园霸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尽责,政府主导,全民关爱,标本兼治,则一定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期待,通过《条例》的加持,能进一步督促各方面共同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带动更多人共同呵护“祖国的花朵”,共护“少年的你”健康成长。

标签:
责编:韦轶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