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新江苏评论员 鲁苏
巴黎残奥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来自184个代表团的4400名残奥运动员们齐聚一堂,以非凡的毅力、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卓越的体育才能,向世界展示着人类面对逆境时无尽的勇气和力量。它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竞技的盛会,更是一首自强不息的生命壮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984年,在第七届夏季残奥会上,中国队选手平亚丽奋力一跃,拿下女子盲人跳远金牌,为中国队实现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2004年雅典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63金46银32铜,金牌数和奖牌数首次跃居第一。此后的多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继续奋勇争先,一直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榜首。时光流转,我国残疾人运动员接续奋斗,书写了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动人篇章。
残奥会的精神内涵中,自强不息尤令人震撼。这些运动员们,或许在身体条件上遭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他们中,有人失去了双腿,却能在跑道上以假肢为翼,疾驰如风;有人视力受限,却能凭借听觉和触觉,在泳池中劈波斩浪,创造佳绩;还有的人,面对着各种复杂的身体挑战,却依然能够握紧球拍,在赛场上挥洒汗水,赢得尊重与掌声……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真谛。
生命以痛吻我,让我追光而行。在这里,每一位运动员都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展现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8月29日,在巴黎残奥会场地自行车男子3000米个人追逐赛C1级决赛中,中国选手李樟煜赢得本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枚金牌。今年36岁的李樟煜已在体坛征战了十多个年头,获得多届残奥会、世锦赛和亚残运会冠军。谈到如何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竞争力,他揉着有老伤的肩膀说:“很难。只能靠坚持。”出战手摇自行车项目的孙变变,14岁时失去右腿,但她从未向命运低头,在运动中找寻着人生方向。为了锻炼耐力、平衡力,她有时要跪着连续训练8到9小时。每当自行车疾驰,车后轮上特别设计的一双翅膀也会随之飞旋,“车祸让我失去了一条腿不能奔跑,但我的车让我长出一双翅膀让我飞翔”。
残奥会,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个传递希望与爱的平台。由于没有双手,游泳运动员卢冬只能用嘴紧紧咬住毛巾维持出发姿势,用头完成触壁以及转身动作。她6岁时因车祸失去双臂,最开始,站立行走都会摔跤,是游泳让她重新认识了自己,让她变得更加积极、乐观,“纵使生活处处有遗憾,也要心怀希望”。作为一名第七次参加残奥会的老将,田径投掷项目的姚娟承担起传帮带的关键作用。“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她用自己的激情感染着队友们。中国体育代表团选手中,年龄最大的是48岁的乒乓球运动员熊桂艳。她带着热爱与执着,开启第三次残奥之旅,“希望通过自己的精彩表现带动更多人参与体育锻炼”。
残奥会,这首自强不息的生命壮歌,激励着每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斗志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残奥运动员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也是我们今天干事创业、奋斗追梦所需要的时代精神。从体育到社会,从赛场到人生,尊重这种精神、学习这种精神,就更有力量踏平坎坷、“逆风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