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安全保障有力。从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再到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农业工作者的辛勤与智慧。暖心的成就,彰显的是我国农业的强大韧性和广阔前景,更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粮食稳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从2000多亿斤到13908亿斤的飞跃,人均粮食产量连续多年超出世界平均水平,这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石。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和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耕耘。特别是在面对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时,我国农业依然能够保持稳定增长,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农业的强大抗风险能力和稳产增收能力。2024年,我国夏粮、早稻相继丰收,秋粮也即将进入收获高峰期,全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这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产业结构优化,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在粮食稳产的同时,我国农业种植结构也在持续优化,食物供给日益丰富多元。这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悠久的农耕文明和独特的生态资源相结合,催生出一批有特色、有热度、有前景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例如,湖北省荆门市推广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比如,陕西榆林的沙地马铃薯产业,通过规模化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实现了产量与效益的双重提升。这些新产业、新业态的涌现,为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
科技创新引领,提升农业整体水平。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整体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阵。良种、良田、良机、良法的紧密结合,有力助推了粮食的丰产丰收。例如,2024年夏粮单产提升,小麦亩产提高了10公斤,增产幅度达2.6%,这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而今,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推广应用,也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陕西榆林的马铃薯收获现场,联合收获机的使用让采收变得轻松许多,农户们只需跟在车后打包、装运即可;铁路春耕专列、秋收运粮专列的持续开行,为粮食运输再“新途径”……眼下,增科技创新的应用,正在为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特色产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以福建宁德市寿宁县为例,将猕猴桃作为山地综合开发、助力乡村振兴的重点培育项目,当地通过种植红心猕猴桃和黄心猕猴桃,实现了年产量可达7000吨的规模化生产。小小猕猴桃成为了当地农户增收的“致富果”,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特色产业“上新”,丰富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内涵,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保障。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一系列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耕耘以及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面向未来,我国农业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苗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