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以“百姓时间”校准基层作息
2024-08-22 15:35: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近日,绍兴市第二医院开设门诊挂号“六点半窗口”,患者一大早就可以线下挂号。如此一来,医院工作人员也许6点左右就要到岗准备,比起以往要多了些辛苦。据报道,窗口开设的第三天,就在7点15分前服务了60多位患者,其中多数是不会用手机挂号的老人。以工作人员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满意指数”,这样的作息安排值得点赞。

最近,还有些部门或干部,因作息问题招致非议。比如,某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未到午休时间就在食堂用餐,让前来办事的群众扑了个空。又如,某县公安局一民警,因为群众“提前3分钟”敲门办事就恶语相向。一个是不遵守作息安排,一个是过分强调作息安排,这两种做法都给办事群众带来了不便,当引以为戒。作息安排何为“好”、何为“坏”,应当以什么为标准,值得我们思考。

具体业务领域不同,办理相关事项的“百姓时间”也不同。判断基层单位作息安排“好”与“坏”,应看其是否有利于提升服务水平、便于群众办事。有的单位安排作息,不是从业务办理需求出发,而是看领导的作息规律——领导习惯早起早到,干部职工也一早上班;领导习惯晚走,则跟着进行“表演式加班”。如此作息安排,看似延长了服务时间,实则消耗了干部职工的精力,是“空对空”做了无用功。从实效上看,基层作息只有从群众需求出发,让服务的“时空”契合群众的工作生活,相应付出才能真正获得群众认可。比如,南京的金陵图书馆设立“阅荐空间”,让晚间前来的读者也能享有优质服务和资源;苏州一些街道建设“周末社区”,兼顾休息日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等。这些错时、延时的作息安排,在设计时就对准了“百姓时间”,自然取得良好的效果。

好的制度设计,最终要通过人的努力实现。提供优质的基层服务,也需要基层干部职工拧一拧工作状态的“发条”,向“百姓时间”看齐。一来,要拧紧规矩纪律的“发条”,严格遵守作息安排;二来,要拧紧对外形象的“发条”,无论是“作”与“息”,面对群众时都要热情真诚;三来,要拧紧高效服务的“发条”,耐心细致尽量为办事群众节省时间。

提倡基层作息对准“百姓时间”,也要做好工作时间的“加减法”,让干部职工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来。当前,不少基层单位任务繁重,干部职工常要不分白天黑夜“连轴转”,但细观其工作内容,迎检、考核、会议挤占了大量时间。避免基层干部职工“疲态”成“常态”,让他们每天都能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工作,就要把为基层减负和关爱举措落到实处。留给基层办实事的时间越多,基层作息与“百姓时间”的契合度就越高,基层服务就越能做到群众心坎上。(袁 媛)

标签:
责编:孔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