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铭记,为了不能忘却的历史
2021-12-14 09:3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岁末寒冬,祭我殇胞。在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古都南京警报长鸣、举城同悼,以国之名、寄托哀思。

有人说,“今天每一条关于南京的热搜,我都不敢打开”,不敢打开的背后,是痛不忍睹,却铭心刻骨。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至暗时刻,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惨烈的悲剧之一。84年过去了,时间在流逝,但我们从未忘记。

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却这段历史。尽管它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屈辱和伤痛,尽管这道巨大的伤痕永远无法愈合,尽管每次回望、翻阅和触摸,都令人倍感痛楚,但我们不敢稍忘,不能稍忘。我们不忘,这些死难的同胞便还“活着”;我们不忘,民族记忆才能代代相传;我们不忘,苦难的历史才能照亮辉煌的未来。

南京大屠杀所造成的记忆伤痛,不是南京独有,也不是中国独有,而是属于全世界的。从美国人约翰马吉冒着生命危险留下的南京大屠杀“京字一号证据”,到日本爱知县圆光寺住持大东仁无偿捐赠的《阵中日志》《南京附近战斗详报》,从德国人约翰拉贝的《拉贝日记》,到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还有松冈环、帕赫……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但都以各自的方式,致力于这段史实的记录与传播。正是在他们打捞人类共同记忆、为和平奔走呼号的不懈努力中,南京大屠杀这一反人类暴行才更加铁证如山、不容篡改,对“和平之光、心之向往”的守护才越来越成为全球的自觉。

“请你务必、务必、务必相信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可以令世界大为改观。”正如张纯如所说,记忆不会被湮没或篡改,因为历史有参与者和见证者,也有守护者和传递者。我们看到,尽管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幸存者照片墙上,仅剩61张彩色的面孔,但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主动走进那段浸满血泪的岁月,成为历史回声的倾听者、和平理念的传递者。见证人越来越少,传递者越来越多。“只要我能动,就一定要站出来讲这段历史”的幸存者们,用亲身经历向世人告知历史真相。越来越多的幸存者二代、三代,史学界、理论界等社会各界,都加入到这场“历史保卫战”中来。记住这段历史,将其传承下去,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历史,存放着曾经的苦难和血泪,也昭示未来的光明与辉煌。今天,我们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是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抗战期间牺牲烈士以及死难同胞的最好告慰,也是我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最大底气。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感悟和平的珍贵,凝聚开创未来的力量。每个人都在见证历史,也在创造历史。在这个举国同悲的特殊日子,铭记历史的伤痛,对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守望和平多一份自觉与担当,这也是我们正在创造的新的历史。(新华日报评论员)

标签:
责编:孔婧 袁涛
下一篇